自古以来, 人们传烦着“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如今, 在远离祖国大陆740海里的南沙永暑礁, 传说变成了现实, 公元1988八一建军节前夕, 千古寂寞、波涛汹涌的礁盘奇迹般地耸立起一座高大的丰碑---中国海洋观测站。
千里长沙
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岛礁数目、最多的群岛, 它东西宽400多海里, 南北长500多海里, 共有二百多个岛屿、礁滩、沙洲, 全都是珊瑚岛礁。永暑礁位于南沙群岛中部, 即北纬9度22分, 东经112度52分, 整个海礁由十多个礁盘组成, 绵延上百平方公里, 它浅藏在茫茫波涛之下, 千百年来随着海水的涨落, 时隐时显, 给黛蓝色的海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南沙海域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航道, 是远东地区通往东南亚、非洲、中东及欧洲的必经之路。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 近年来, 海洋综合考察能力不断增强, 1984年6月, 科学考察船“实验三号, 曾经考察了南沙海域, 到达过祖国最南端— 曾母暗沙。去年3月, 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海事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正式委托我国在南沙群岛建立永久性海洋观察站。据悉, 在全球海洋监测系统中, 我国南沙仅有区域性的水文资料观察点, 无法适应国际需要。中国侮洋观察站的建立, 将使全球海洋观察系统形成完整的体系, 对世界海洋环境、气候变化、台风形成提供更为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同年, 我国科学考察船和中国海军再次涉足南沙海疆, 进行选点勘察作业和巡航, 先后登上了一些岛礁进行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其中取得生物的标本就有百余种, 还在这些岛礁上竖立了花岗石考察碑。终于, 今年1月, 拉开了永暑礁海洋观察站施工序幕。
重任在肩
建设南沙永暑礁海洋观察站的消息很快传到交通部上海海上救助打捞局。面对着这项于世界各国人民都有益的和平事业, 局长叶似虬即表态:一切服从需要!
元月25日, 这是令人昂奋而难忘的一天, 上海救捞局首批船队重任一号在德平号拖牵下踏上南下征途,开始了历时半年的海洋水上建筑施工。此行的主妥任务是将施工设备、物资和所有的建站预制构件从大陆运往永暑礁。由张洪涛率领的潜水服务中心炸礁分队16名潜水人员亦随船同时出发。
南沙群岛频临赤道, 光照度较强, 早春2月, 当东海之滨的上海还是寒风凛冽的时候, 这里已是“ 夏日炎炎似火烧” 的季节了, 晌午时分, 骄阳似火, 室外气温高达四十多度, 有时甚至超过五十度。这里的海风是热的, 海水也是热的, 船员们就象整天置身砖窑之中, 闷热难熬, 人站在甲板上, 胶鞋会发生“吱吱”的响声, 赤露的肌肤象似万针扎肉直觉得一阵火辣辣的。即便日落西山, 暑气难消, 直至深更半夜, 海面才袭来阵阵凉风, 帮助船员进入梦乡。
中国南海, 气象变幻莫测。2月初, 装载2艘挖泥船、2艘驳泥船、1艘交通船的重任一号由德平号拖牵, 风尘扑扑到这里, 在距礁二百米处下锚。这批作业船队是本次施工的先头部队, 重任一号船长张金华完成任务心切, 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倦, 为驳船松绑。原来, 这5艘船驳“五花大绑, 地被用角铁固定在105只支墩上。“解铃还须系铃人” , 六七支电割枪弧光闪射, 把海域照得透亮。
然而, 天公不作美, 不久刮起六至七级东北风,阵风八级, 海面风浪大作, 船体摇摆十多度, 张船长只得作出重新加固的决定。救捞船员忍受大自然的戏弄, 在海域渡过了不平静的半个月, 21日14时许, 海面倏然转东西风向, 风呼海啸, 重任一号船体摇晃达二十多度!庞大的船体如同一堵风墙, 在波谷浪峰中颠簸不止, 粗大的系船锚钢缆不时发出骇人听闻的“咚咚” 响声, 终于, 船尾锚抵挡不住风浪的推力, 渐渐松动了。永暑礁海域地质呈斜坡形, 泥沙层较浅, 一般锚脚容易走动。船员们一下子惊呆了, 只见船尾正在朝永暑礁滩横扫而去, 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此刻,起锚撤离已来不及, 只有靠动力推顶。“ 开车顶” 张船长大声下令备车, 与此同时, 在远处抛锚的德平号也前来助力, 强大的动力战胜了风力的推压, 稳住了船体。直至深夜, 风浪才渐渐减弱, 重任一号才火速起锚, 由德平号拖离至深水区抛锚。
2月24日清晨, 猛兽般的海浪经过一阵发狂, 终于疲乏地平息下来。满载驳船的重任一号渐渐潜入水中。风浪中, 第一艘挖泥船“金蝉脱壳”般地驶入波涛之中, 安稳地在远处抛锚落脚。接着, 又从重任一号上驶出第二艘。一切井然有序, 整整四个小时过去了, 5艘船驳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首战告捷。不久, 重任一号又踏上了前往大陆运载货物的航途, 这是后话。
且说, 正当工程进入关键时刻, 3月16日12时,由我国最大的2500吨浮吊船大力号和沪救10号组成的第二批作业船队又踏上了南下征途。
水下尖兵
大海咆哮, 狂风呼啸, 永暑礁十多座广场似的巨大礁盘如同一群驯化的卧牛, 中国海洋观察站就建立在其中一座链形礁盘上。早在建站以前, 国外专家曾预言:中国没有能力施工。其中难度可想而知。中华儿女壮志凌云,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我国水上建筑史上的新篇章。
要建立观察站, 须在礁盘上开掘一条长120、宽80米、水深6米的港池, 一者便于施工船进出, 二者可以挖礁填海造陆地, 一举二得。现在, 挖泥船缓缓展开两只巨大的抓臂, 直插礁盘。机声吼叫, 震耳欲聋, 珊瑚礁只是丝毫不动。这时, 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上海救捞局潜水服务中心炸礁分队, 这是一批身经百战、功绩显赫的中国水下尖兵, 年龄最轻的才满18周岁, 还未办理居民身份证哩。他们中间, 有人获得过国际级潜水证书, 极大多数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潜水员证书, 在海洋平台水下检脸、潜水打捞作业中, 成绩卓著。队长张洪涛是这支队伍中唯一的中年人, 今年45岁, 二十多年前, 他曾是周总理亲自批准筹建的潜水培训班的首届学员, 妻子也是救捞局职工, 对丈夫的事业十分理解, 有时, 丈夫几个月不回家, 从未有半句怨言。青年潜水员徐根弟是老张手下的一员虎将,今年年初, 怀孕的妻子又染上了“ 甲肝” , 小徐心里沸腾起来:要是在平时, 离别妻子一年半载, 也无话可说, 可现在正是妻子需要自己的时候, 要是走了, 或许给妻子留下终身遗憾。面对着光荣任务, 徐根弟毅然挥泪告别妻子, 加入了远征行列。
施工方案当即拍板了:实行水下爆破, 松动珊瑚礁结构, 然后再由挖泥船挖掘。2月28日晨, 炸礁队员搭乘一艘小木船荡漾在风口浪尖上, 潜水员头戴潜水帽、身着工作服、脚穿潜水蹼, 在高低不平的珊瑚丛中潜水、跋涉。锐利的珊瑚触角好似一把匕首, 潜水员一不小心, 手臂、脚部划出一道道深深的口子,瞬时鲜血直流, 痛疼难熬, 可谁也没有轻易离开工地‘他们将长方形“梯思梯” 固定块, 潜水放入沟槽内, 然后放上200克重的引爆块, 再放上2根雷管,最后压上50公斤重的沙袋, 这算完成了一个爆破点, 由10个左右爆破点形成串联爆破。三个多小时的奋战,十多个点布上了炸药。旋即, 小木船撤离现场。礁盘上升起了黄色引爆旗, 张洪涛兴奋地向指挥部报告:
“一切准备就绪!”
“好的, 准备引爆!”
“是!”
张洪涛郑重地拨上电阀, 但闻一声雷动, 巨大的水柱腾空而起, 蔚为壮观。
永暑礁海域是鳖鱼的领地, 它们大摇大摆随意出入, 如入无人之境。一次, 小木船刚在礁滩上抛锚,忽然发现十多米处有两头水牛似的鲨鱼缓缓游来, 每尾估计有500斤。“快放驱鲨剂,张洪涛立即下令对付鲨鱼, 几十包驱鲨剂一齐撤在海水中, 然而、鲨鱼对此毫无反应, 依旧朝前进发, 潜水员们额头上沁出一抹冷汗。“再放驱鲨剂皿” 张洪涛再次命令道。潜水员又把几十包驱鲨剂撒到水中, 这时, 鲨鱼身子一翻转,逃之天天了。就这样, 炸礁战胜了大自然的挑战, 在整个施工中, 共炸礁57次, 用药20.83吨, 总爆破面积达二万平方米。
大显身手
重任一号抵达湛江基地后, 又马不停蹄地投入装载19 只沉箱工作。沉箱是大型水泥预制构件, 也是海洋观察站的基础设施, 每只沉箱长12米、宽6米、高9.6米, 重达400吨, 全部堆放在距离基地码头15海里外的加隆码头。
3月26日, 满载沉箱的重任一号在德平号拖航下又踏上了赴南沙的路途。
四月的南沙是一年四季最炎热的月份, 救捞员正进入酣战。不久, 大力号浮吊船亦赶到工地。
由大力号、重任一号进入港池吊卸沉箱。然而,港池尚未挖成, 而港内又没有系船设备, 于是, 船员们想出土办法, 巧妙地在礁盘上抛下三只串联锚, 然后用200米长的6寸钢缆加以固定就位。
5月6日, 大力号进槽。前面由一艘小艇丈量深度, 不时地向徐金泉船长报告。百来米航程, 礁石林立, 稍有偏差, 后果不堪设想。徐船长不动声色,指挥船体垂直港槽, 然后利用两部推进器慢慢朝港池移动, 终于倒车开进港槽, 靠妥重任一号。
紧接着, 吊卸沉箱开始了。大力号缓缓舒展吊臂,吊起一只只百吨的沉箱慢慢放入水中, 其间有一只沉箱凌空坠落水中, 正在甲板指挥作业的老水手长, 身体朝后一仰, 被掀起的海水卷入大海, 扭伤腰部, 但出水后一声不啃, 坚持作业。这样, 大力号只用6天时间就将19只沉箱卸入水中, 筑成一座长达102米的长堤。它一身兼两职, 即是海洋观察站的码头, 又是海洋
观察站的基座。
海市唇楼
光阴似箭。六月的永暑礁告别了暑季, 渐渐变得凉爽起来, 平均气温在三十度上下, 这对于建设者来说, 已是天公恩赐了。
正当人们欣慰的时侯, 气象传真图却频频告示人们, 台风季节即将来临了。
南沙海域似乎显得有些焦燥不安。装载1000吨工地急需物资的大力号浮吊船由沪救10号拖牵, 在风浪中度过了难忘的八天八夜, 6月10日终于在蜗行中抵达工地。在此前, 满载观察站上层建筑物的重任一号已到达。
翌日下午, 大力号顶浪驶进港槽。这时, 台风警报提前发布了:今年三号台风已经形成, 正在向南沙海域逼进, 预计23日工地将受到大风影响, 海面出现9至10级大风。消息准确无误, 东京气象如此, 马尼拉气象如此, 北京气象亦如此!
摆在救捞船员面前是严峻的选择, 要么抢在台风前夕抢卸, 要么无休止地等侯。他们选择了前者。
吊装准备工作开始了。重任一号硬是挤进了港槽,和大力号并列下锚。港池宽80米, 而两船共计宽度近70米, 两船中间空档只有一条人行道大小。当大力号吊臂转向重任一号时, 超出船体6米的压载水箱悬空在码头上, 和刚刚安装好的楼房屋檐相擦而过, 而吊臂转向码头时, 压载水箱又在重任一号驾驶台顶贴面而去。真是弄堂里舞大刀, 横竖不适意。每吊一个构件, 船不得不移动一次。整整三天三夜, 船员们没有合过一眼。船位移动八十多次, 吊索换了几十副, 工作十分繁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19块沉箱盖板、14间楼房、14座水池、油罐以及附属设施全部安装完毕。十天的计划提前一舀周完成了, 又是一个奇迹!
23日清晨, 海鸥低翔, 风浪大作, 三号台风已经降临永暑礁海域了。然而, 中国海洋观察站却诞生了!
作者:王祖毅,来源:《航海》,1988年 第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