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本站 www.Unanhai.com,认识中国南海诸岛从这里开始!

南海标准地名

三沙

我国中沙群岛的历史沿革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不详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9-16
摘要:我国的中沙群岛, 居南海中部、西沙群岛之东南, 位于北纬15度24分 至16度15分。由中沙环礁上30 多个暗沙、暗滩和中沙环礁东的宪法暗沙, 管事滩、黄岩岛等组成, 中沙环礁略成椭园形、长约万涅, 最宽处3 3 涅。环礁边缘各暗沙、暗滩、水深多在13 一巧米, 仅个别
       我国的中沙群岛, 居南海中部、西沙群岛之东南, 位于北纬15度2 4分至16度15分, 东经113度40分至114度57分。由中沙环礁上30多个暗沙、暗滩和中沙环礁东的宪法暗沙, 管事滩、黄岩岛等组成, 中沙环礁略成椭园形、长约75海里, 最宽处33海里。环礁边缘各暗沙、暗滩、水深多在13--15米, 仅个别暗沙和暗滩低潮时可隐现。黄岩岛位于北纬15度O8分 , 东经117度45分, 是一个从4000米深的海盆上伸延到接近海面的近似三角形的环礁, 环礁北侧有宽约360 米的缺口和南海相通, 浅湖水深9--11米。礁盘上有大礁块露出水面, 如礁盘南面的“南岩” , 高出海面1.8 米。宪法暗沙在黄岩岛东北90海里,最深处深18米。整个中沙群岛除黄岩岛外全隐没在海水下面。
 
       位于南海航线要冲的中沙群岛, 为我国、日本、朝鲜、苏联和欧、亚、非洲各国往来东南亚航线中必经之道,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中沙群岛, 古称为“石塘” 、“万里石塘” 、“千里长沙” , “沙坦” 和“东沙”等。这些名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名称, 而在同一时期又有不同含义。西方人称中沙群岛为“密克勒司费滩” (或译为“马克勒斯菲浅滩”) , 查为英轮密克勒司费号于1707年“发现”而命名。日本则称为“金轮堆” , 民国以后, 当时的我国政府命名为“南沙群岛” 。1947年改为“中沙群岛” , 后一直沿用至今。本文就中沙群岛的历史沿革方面作一简述。
 
       据史籍记载, 宋时, 中沙群岛已统称在南海诸岛的“长沙、石塘”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之中, 《朱会要》占城条记载天禧二年(1018年) 从占城到广州经过的“石堂” (《宋史》占城条为“ 石塘,) , 即同书真里富国条记载的“ 石塘, 名日万里” 。“石塘” 为海中“礁石” , 既有万里之长, 自不仅指西沙群岛而言, 亦包括了中沙群岛。宋《琼管志》记载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和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条记载的“千里长沙, 万里石床” , 亦冠以泛词“万里” , 与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门三合流条记载‘长砂、石塘数万里” 同义, 均说明“石塘” 或“石床” 包括了西沙和中沙群岛。
 
       则此, 夏德(F·HIRTH)和柔克义(W·ROCKHILL)的在英译诸蕃志本所附地图中, 将“石塘”(石林) 仅定为中沙群岛, 我们认为是欠妥的。赵汝适《诸蕃志序》中所提《诸蕃图》中的“石林、长沙” , 即同书中志物海南条记载的“ 千里长沙” 和“万里石床” 。这里“石床” 或“石林” 亦即“石塘” , 既形似卧室床板一样, 且有万里之长, 系混指中沙和西沙群岛。
 
       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和祝穆· 祝沫《方舆胜览》已把《琼管志》记载包括中沙群岛在内的“千里长沙, 万里石塘” 列入广南西路, 吉阳军风俗形胜条中, 这就表明中沙群岛是我国宋朝广南西路琼管吉阳军(今崖州) 的海疆之一。
 
       元时, 史弼于1293年率军发泉州, 经历“万里石塘” 。夏德与柔克义和格罗恩克维尔德(GROENCVELD) 认为此万里石塘为今之中沙群岛。而从当时航线和万里石塘之名看来, 则还包括了西沙群岛。月相年成书汪大渊《岛夷志略》万里石塘条对“ 万里石塘” 有较详细的记载, 并对整个南海海底的地质结构作了首次论述。藤田丰八在《岛夷志略校注》中认为“万里石塘” 即中沙群岛。我们认为, 《岛夷志略》既然讲明石塘分布从潮州至爪哇、渤泥、古里地闷及昆仑等地, 这样, 万里石塘明确包括了东、西、中和南沙各群岛。.
 
       元时朱思本于1311--1320年作《舆地图》, 李泽民于1330年作《声教广被图》,此二图原本今不得见, 只分别见于明代罗洪先增补《广舆图》和李荟、权近《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 此二图均同样绘有“石塘” 和“长沙” 。此处“石塘” 系混指中沙和西沙群岛。
 
       明时, 顾阶《海楼余录》记载的“ 千里石塘” , 既有“千里” 之长, 又在“ 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 , 且“比海水特下八九尺” , “ 海舶必远避而行” , 则指中沙群岛以及西沙群岛部分隐没在海水下面的礁滩。今日中沙群岛, 都还未露出水面, 为航行危险区, 情况正是上述这样。
 
       慎愚赏《海国广记》占城国条记载1441年吴惠在南海中所见到的“榔娜山” , 系指中沙群岛以及西沙群岛中隐没在海水下面的礁滩。这些隐没在海面下的珊瑚礁正是“菠利如剑锋” , 航海从其附近经过时, 望之有如海上绿洲, 恰似“青山一抹” , 浪涛在珊瑚礁旁翻滚, 与“ 时风浪大作” 所载相同。
 
       章演《古今图书编》和罗日裂《咸宾录》记载的“万里石塘”, 既“起自东海琉球国, 直至南海龙牙山” , 且“潮至则没, 潮退方现” , 则系泛指包括中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隐没在海水下面的礁滩。
 
       王佐《琼台外纪》中的“ 长沙、石塘”、即明代罗洪先《广舆图》系统地图中的“ 长沙” 、“ 石塘”, 亦即唐胃《正德琼台志》中所指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此处万里石塘指西沙和中沙群岛。
 
       唐胃《正德琼台志》把包括中沙群岛在内的“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明确列入琼州府“ 疆域” 条中, 表明中沙群岛早在1512 年即《正德琼台志》成书之前已正式列入我国疆域范围之内。
 
       1433年前问世的《郑和航海图》中绘有“石星石塘”, 向达同志认为此“ 石星石塘” 指东沙群岛,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 石星石塘从广东南澳“外平” (彭山)一带往西伸延, 直至海南岛东南部,则此, 石星石塘不仅包括了东沙群岛, 而且包括了中沙群岛。另外, 在该航海图中, 石星石塘被绘成无数沙粒状小点和小园点, 用以表示海水中的沙和石礁, 此样绘法亦与今天中沙群岛情况相同。
 
       清代文献有关中沙群岛的记载, 大体可分为特指和泛指中沙群岛二大类。第一类,特指中沙群岛, 此类有:
 
       (1) 以“长沙” 或“千里长沙” 指中沙群岛。
       1730 年, 陈伦炯在其《海国闻见录》和书中所附《四海总图》中, 以图文并茂方式明确标出南海诸岛四群岛, 其中以无数沙粒状小点标示的“长沙” 既位于“琼州” 东南, 又在“气” “沙头” (东沙群岛) 和“ 石塘” (南沙群岛) 之间, 且属于“琼海”,即指中沙群岛。陈氏一书为魏源《海国图志》、徐继舍《流环志略》、以及《舟车所至》,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等书所引用。陈氏一书中所绘有中沙群岛在内的《四海总图》亦为以后一直沿用, 如179 0年《乾隆五十五年七省沿海图》, 1798 年《咸朝七省图》,1831 年《皇朝舆地图略》, 1871年《历代地理沿革图》, 1883 年《沿海疆域图》和1892年《舆地图》等等皆是, 不一一举例。
 
       此外, 请代地方志如明谊《琼州府志》, 钟元棣《崖州志》, 周文海《感恩县志》和周凯《厦门志》等在海防、环海水道条所记载的“千里石塘、万里长沙” 中的“万里长沙” 亦是指中沙群岛。
 
       这些材料说明, 清代大量图籍均以“长沙” 或“万里长沙” 表示中沙群岛。
 
       (2) 以“沙坦”指中沙群岛。
 
       谢清高《海录》记述了其在1782--1795年海外航行的经验, 书中所提的“沙坦”,应即现在的中沙群岛。《该书》噶喇叭条记载由广东往爪哇有二条航线: 一条叫, “内沟” , 从万山“西南行, 经琼州。安南至昆仑” 。“万里长沙在其东” 。另一条叫“外沟” , “出万山后向南行少西, 约四、五日过红毛浅, 有沙坦在水中, 约宽百余里, 其极浅处止深四丈五尺” , “到地盆山, 与内沟道合, 万里长沙在其西” 。从航线看, 这里的“外沟” 就是穿过西沙和中沙群岛之间的深海航线。“红毛浅” 即指西沙和中沙之间狭窄的航道, 因而名日“过浅” , 外国轮船常在此搁浅而闻名。清代青玉山房居士对“红毛浅” 的注析亦日: ,评红毛船底最探. 到此防浅”, 红毛浅旁的“沙坦” 即“沙滩” 之意, 此‘沙坦” 的宽度和极浅处, 与长约75 涅, 浅处水深9米、11米、12 米、16米的中沙群岛大体相同, 据此“沙坦” 位置及其宽度和水深看来, 即为中沙群岛。
 
       (3) 以“东沙” 指中沙群岛
 
       1843年郑光祖辑《一斑录》, 卷一《中国外夷总图》中所绘的“东沙” 指中沙群岛, 理由如下: 其一, 郑光祖在《海国闻见录》注释中说: “ 南澳气(注: 即落涤) 在南澳之东南(注: 隔海程七更) ”一南续沙垠(注: 为万里长沙头) , 其南又隔一海(注: 阔约五更, 名长沙门) , 复生沙垠, 直至琼海, 日万里长沙(注: 沙亦断续, 从广东万山南出, 沙分东西, 中亦有港可行也) , 沙之南又生峻姑石, 直至七洲洋(注:亦有断续) , 名曰千里石塘’夕, 郑光祖对《海录》注释亦说: “ 出万山, 西南过七洲洋, 转南过昆仑地盘山(注: 即茶盘) 、万里长沙在其东, 若走外沟, 则出万山, 南过东沙, 西沙〔注: 即万里长沙, 中有路可通......) ”。则此, “东沙” 和“西沙”统称为“万里长沙” 万里长沙包括了中沙和西沙群岛, 且其中有航浅可通。其次, 郑光祖所辑地图中, 绘有沙状和山形状的“ 落潦” (东沙群岛) 位于最东, 其次为“ 东沙” 、“西沙” , “东沙” 偏东, 绘成无数沙粒状, “西沙偏西, 一半绘成沙粒状, 一半绘成石块状。这种绘法大体表明了今日隐没水中的中沙群岛和既有水上岛屿又有水下礁、滩的西沙群岛的自然面貌。另外, 图中还绘有从广东万山出发三条海道: 一条经“东沙和“落潦” 内的“长沙门” 到吕宋; 一条经“东沙” 、“西沙” 之间而南后又有小分道二条(一条小分道往昌宋, 文莱; 另一条小分道经“西沙”东侧和最南面“石塘”—南沙群岛—西侧往昆仑、茶盘) ; 另一条从万山经崖州和“西沙” 西侧到柬埔寨等地。从“东沙” 、“西沙” 所处位置和航道亦表明“东沙” 即今中沙群岛, “ 西沙” 即今西沙群岛。
 
       (4) 以外国译名“ 马克列法刺沙” 称呼中沙群岛。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舆地学会重刊、舆地学会编译《五洲列国图》的南洋群岛分图中, 在今中沙群岛位置、绘有“马克列法刺沙” 、“特鲁罗” 和“斯喀巴罗岛” 。“马克列法刺” 即今中沙群岛Macclesfield Bank 通译为马克勒斯菲浅滩或密克勒司费滩。“ 特鲁罗” 即今宪法暗沙Truro Shoal, 又译为晓鲁罗滩。“斯喀巴罗岛” 即今黄岩岛Searborough Reef, 又译为斯加布罗或斯卡巴洛礁。
 
       此图是清代舆地学会从外国地图翻译过来的, 是重刊本。清代何时对中沙群岛采用此叫法, 还要进一步查证。
 
       第二类, 泛指中沙群岛, 下此类有:
       (1) 以“万里石塘” 混指中沙和西沙群岛, 清代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各版《广东通志》, 道光《琼州府志》、《万州志》、光绪《崖州志》疆域、海防、山川、形胜条和韩作栋《广东舆图》万州图说条引古志或转抄古志记载的“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 都把“万里石塘” 混指中沙和西沙群岛。屈大均《广东新语》水路条记载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亦系属于此种情况。
 
       此类记载沿袭宋、元、明制, 是清初情况。
 
       (2) 以“万里长沙”指今中沙和东沙群岛。毛鸿宾《广东图志》琼州府条和徐家干《洋防说略》广东海道条均载明“万里长沙, 自万州迩东直至南澳” , 而“千里石塘,自万州逸南直至七洲洋” 。则此, 自万州迄东直至南澳者为中沙和东沙群岛。
 
       1709 年《大清中外天下全图》和1724年《清直省分图》中, 把“ 万里长沙” 绘成和“万里石塘” 相连, 亦系泛指, “万里长沙” 位置偏东, 混指中沙和东沙群岛。
 
       (3) 以“万里石塘” “万里长沙” 泛指包括在南海诸岛之内的中沙群岛。颜斯综《南洋念测》记载: “南洋之间, 有万里石塘, 俗名万里长沙” , 又说“塘之东为闽洋” , “塘之西为” 新加坡海峡的“白石口”, 则这个“万里石塘” 又名“ 万里长沙” 系泛指南海诸岛四个岛群, 其中包括了中沙群岛。
 
       上述有关泛指中沙群岛的清代文献, 虽然各有所指, 然而又有互相矛盾之处, 查其原因, 盖为封建文人, 脱离实际, 辗转相抄古书, 谬误不少, 如颜氏一书所云, 把清代“万里石塘” , 仍误认为即“万里长沙” , 乱搞合二为一。误人不浅。
 
       清代有关中沙群岛临属我国的记载颇多。金光祖《广东通志》, 郝玉麟《广东通志》和明谊《琼州府志》等书引《琼管志》明确把“ 千里长沙, 万里石塘” 列入“ 疆域” 条中, 表明中沙群岛(万里石塘) 属于我国广东省疆域。清代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各版的《广东通志》, 韩作栋《广东舆图》, 明谊《琼州府志》、胡端书《万州志》和《古今图书集成》等书, 的万州山川条中, 不仅记载“万州有千里长沙, 万里石塘” , 还记载有“长沙海” 和“石塘海” , 表明包括中沙群岛在内“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及其附近一带海洋均归属万州。
 
       值得提起的是, 清代明谊《琼州府志》, 钟元棣《崖州志》, 周文海《感恩县志》等书已把“ 琼洋” 所属“ 千里石塘、万里长海” 记入万州海防, 明确记入海防志的“海防” 条中。毛鸿宾《广东图志》和徐家干《洋防说略》亦把中沙, 等群岛载入“ 粤海”的海防范围。其他书籍如廖廷相《广东全省海图总说》等书亦有记载, 不一一举述。
 
       民国初期, 中沙群岛当时称为“南沙岛” 或“马克勒斯菲滩” (Macclesfied Bank)并见诸各文献记载, 1930 年4月至5月间, 在香港举行远东气象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我国和菲律宾“ 小吕宋天文台” 、越南“海防天文台” , 香港天文台、香港英国海军航空各代表等, 会上由小吕宋夭文台提议并经该会议决, 要求中国在西沙和中沙群岛(Maedesfield Bank当时称为南沙岛) 建设气象台。此举表明, 划入我国疆域内的中沙群岛得到了国际会议特别是邻近国家菲律宾和法领属越南的公认。为此, 同年7月, 当时的行政院向国民政府呈报了关于香港远东气象会议建议在西沙和中沙群岛创设气象合的函件。8 月, 国民党政府给行政院下了关于筹建西沙和中沙群岛气象台的指令。后因缺款耽搁。
 
       1934年胡焕庸在《法日凯觑之南海诸岛》一文中提到“西沙群岛之东南, 尚有马克勒斯菲滩......斯加布罗滩Scarboroug bank及脱鲁罗滩Truro等, 位于南海中部, 均为我国领土。”, 胡氏这里尽把外来译名马克勒斯菲滩(中沙群岛) 斯加布罗滩(黄岩岛) , 脱鲁罗滩(宪法暗沙) 列入我国领土的地名之内。
 
       1935年《中国地理新志》记载, 密克勒司费滩“按年通长” , 所以据“附近渔民传说, 该滩西部, 曾发现岛屿, 若隐若现”,此处“ 附近渔民” 即指我国海南岛渔民,他们自明清以来就在南海上进行渔业生产。此处“ 若隐若现” 岛屿, 即指退潮时清晰可见的珊瑚礁, 这就表明, 在中沙群岛一带进行渔业生产的我国渔民对该岛情况是多么熟悉!
 
       1935年1月《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第一期中, 公布了我国南海诸岛各岛的中英地名对照表。在南沙群岛(Macclesfield Bank ) 部分列举了七个礁滩, 即: 伊机立亚滩( lgeria Bank) , 散步滩( Walker Shoal), 利锚司滩(Learmouth Shoal),特鲁路滩( Trurro shoal ) ,斯卡巴洛礁( Scar-borough reef) , 南石( South rock) , 管事滩(stewart Bank) 。这里“伊机立亚滩” 即今“ 隐矶滩方, 散步滩” 即“漫步暗沙” , “利锚司滩” 即‘济猛暗沙” , “特鲁路滩” 即“宪法暗沙”, “斯卡巴洛礁” , 即黄岩岛( 又称民主礁) , “南石”即黄岩岛内一石。
 
       1947年, 当时中国政府重新核定南海诸岛名称, 把以前的“ 南沙群岛” 改为“ 中沙群岛” 。核定中沙群岛27个礁沙, 即: 西门暗沙、本固暗沙、美滨暗沙, 鲁班暗沙、立夫暗沙、比微暗沙、隐矶滩、武勇暗沙、济猛暗沙、海鸿暗沙、安定连礁、美溪暗沙、布德暗沙、波漱暗沙、排波暗沙、果淀暗抄、排洪滩、涛静暗沙、控湃暗沙、华夏暗暗沙、石塘连礁、指掌暗沙、南扉暗沙、漫步暗沙、乐西暗沙、屏南暗沙、民主礁、宪法暗沙、一统暗沙。在这29 个礁沙中, 没有把1935年公布的“管事滩方(位于黄岩岛东北240公里) 和“南石” ( 又名“南岩岛” , 位于黄岩岛内的东南角, 高出海面1. 8米)列入在内。这里的“民主礁” , 即今黄岩岛, 西名斯加布罗滩或斯卡巴洛礁。
 
       民国以来, 有关中沙群岛的地图列入我国版图的记载颇多。1933年12月童世亨著,陈镐基校《中国形势一览图》中《中华民国全图》, 绘有“南沙群岛” (即今中沙群岛) 。据不完全统计, 从1935年到1947年初, 国内有穷种不同版本地图载明我国的中沙群岛, 其中仅1935年就有: 1935年2月《中华形势讲授地图》, 1935年4月《水陆地留审查委员会会刊》附图, 1935年5月《中国地势图》、《袖珍世界新舆图》、《中国矿物分布图》, 《中国气候图》, 《中国农林畜产分布图》, 1935年6 月《中华民国全图》, 1 935年8月《中华建设新图》、《新中华分省地图》, 1935 年9月《中华折类分省图》, 1935年12月《中华民国综合地图》、《新国民教育实用中华分省图》等13 种不同版本地图明确把南沙岛即今中沙群岛列入我国领土之内, 1947年以后我国地图直接改用“中沙群岛” 名称, 并画在我国传统国界范围线内。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许多外国图籍亦承认中沙群岛归属我国。
       早在1954 年, 参加旧金山对日和约苏联代表就在会上指出, 中国拥有对“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完全主权” ,苏联政府这种立场在1974年前一直未变, 如1959 年奥夫迪延科《中国经济地理概况》, 1967年和1973年苏联出版的《菲律宾地图》, 都载明中沙群岛归属中国。
 
       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直到1974年以前. 亦一再承认我国包括中沙群岛在内南海诸岛主权, 如1958年支持我国领海规定声明, 越南出版, 1972 年《世界地图集》和1974 年《世界政治地图》, 对我国中沙群岛等四个岛群都按中国名称甩越文标明属于中国。
 
       日本在1952年出版的《标准世界地图集》, 1972年日本《世界年鉴》均载明中国有东沙、酉沙、中沙和南沙四群岛。
 
       美国在1971年出版《世界各国区划百科全书》和1974年2月10日《前卫》周刊中、亦刊明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马来西亚在1974年1月20日《马来亚通报》, 1月21日和2月5日《光华日报》,1月26日《星槟日报》中, 亦指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是我国领土.
 
       新加坡在1 974年2月6日《南洋商报》社评亦作了同样论述。
 
       泰国1974 年2月8日在《东南以报》。社论中亦认为南海四个群岛都是中国神圣的领土。
 
       凡此等等, 都充分表明, 我国中沙群岛得到了国际上许多国家和舆论的公认, 客观地表达了我国是中沙群岛唯一主人。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最迟至宋代, 我国人民已在南海航线往来中发现了中沙群岛。不过, 当时还是把中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混指在一起。明时则开始有对中沙群岛的专述, 《郑和航海图》以无数沙状标绘出中沙群岛。《海搓余录》记载了中沙群岛的位置, 水深和航行的关系。《海国广记》亦记载了航经中沙群岛时看到该岛群自然面貌的生动景象。清代一般图籍则以“长沙” 一名表示中沙群岛。以“长沙” 指中沙群岛首见于《海国闻见录》及其书中的《四海总图》。以“沙坦” 和“ 东沙” 专指中沙群岛的记载仅属个别。清代中后期亦已开始以外国译名“ 马克列法刺沙” 指中沙群岛。民国初年亦大都采用外来译名, 相袭沿用。
 
       中沙群岛的历史沿革说明; 第一, 我国人民发现中沙群岛远较西方为早。英轮密克勒司费号于1707年航经中沙群岛时已不是什么新发现, 中沙群岛早已在我国宋代以来的图籍中历历可稽。第二, 中沙群岛自宋以来就已列入我国疆域。宋《琼管志》把中沙群岛列入我国所属的名山胜水。明《正德琼台志》明确把其列入我国疆域。清代“广东通志》、《琼州府志》、《海国闻见录》等书更进一步把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均列入我国疆域, 并列入我国海防要地, 民国以来许许多多中外纪载亦表明中沙群岛属于我国,古今中外记载均无可争辩地证明, 中沙群岛是我国最早发现并最早归属我国, 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吴凤斌。来源:《 南洋问题》, 1979年第06期。
中国南海诸岛网(www.Unanhai.com)收集整理

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3-2022 www.Unanhai.com QQ:40681100     

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全部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意志或证实其消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