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祖国的宝岛,岛上椰树婆婆, 风, 风景秀丽; 侠侠碧波下, 蕴蓄无尽的宝藏。其独有的海洋经济、海洋军事等战略优势, 吸引着世人惊羡的目光。
1999年6月14日, 西沙永兴岛上欢歌笑语, 鼓乐喧天,军民们以无比振奋的心情喜迎跨世纪的盛典: 由南海舰队工程指挥部官兵背水一战9个月建造的4座200 0 吨雨水收集主体工程, 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从此, 西沙靠舰船运送淡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西沙苦涩的水源牵动中南海
亚热带海洋气候带给西沙生机勃勃的同时,也带给它丝丝的苦涩,饮水问题一直困扰着驻岛军民、、近几十年, 驻岛军民虽然在岛上打了几十口井. 均因水质受到岛上腐烂植被、鸟粪等污染, 而苦中带涩, 难以下咽。就连“甘泉岛” 上也无淡水可言。生活在这里的军民, 由于长期饮用达不到卫生标准的谈水,身体过早出现病变, 不少年轻官兵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肾、尿结石等疾病。
为缓解饮用水问题, 曾有厂家为之发明过海水淡化装置.却因造价太高而放弃; 西沙军民自己也想尽办法, 在自家房顶上砌高墙储雨水,但因水质不能很好地消毒、受空气蒸发太快而作罢。就这样,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守岛官兵及岛上居民, 都把能有干净、卫生、无异味的淡水饮用, 看成是一种奢求。
1996年, 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视察西沙部队。当了解到岛上军民饮用水严重缺乏的时候, 将军惊住了。张副主席回京后不久, 就传来军委江主席, 张万年、迟浩田副主席等首长的批示: 一定要把西沙军民关心的饮甩水回题解决好。
于是, 素有“水神”之称的北京军区给水团团长李国安来了。可这次浩瀚的‘蓝色沙漠” 没给“水神” 面子, 面对西沙群岛千年形成的坚硬珊瑚礁盘. ‘. 水神” 不由地发出感叹:西沙的淡水层在地表4 0 0 米以下,如若打井, 等于是向地核取水。与此同时, 水利部、地矿部、国家海洋局、海军等都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水文考察队开赴西沙。在利用先进仪器经过反复探究论证后确定: 完全可以利用西沙充沛的雨水资源, 解决西沙军民的饮水问题。就是通过开挖集水沟, 把雨水引入地下水池储存, 经过收集、循环、输送、消毒和供水5 个系统, 把雨水处理成可以直接饮用的淡水。论证可行后, 国家拨出专款数千万元, 并列为国家24 项重点工程之一进行建设。
海防建设劲旅勇挑千斤担
1998年8月, 当海军受命准备派员征战西沙“ 雨水收集工程” 时,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南海舰队工程指挥部。
这是一支晓勇善战的队伍。几十年来, 他们先后在南中国海的千里疆场上, 建筑起无数座机场、礁堡、码头, 高矗起一座又一座的大海丰碑。特别是在南沙、西沙建设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主任李新建、政委王意成是一对南海“ 老工兵” , 虽说饱尝过南海风雨的侵袭和南海浪涛的锤打, 但在接受建造西沙“ 雨水收集工程”这项光荣任务的同时, 也流露出一丝顾虑。西沙永兴岛在波涛汹涌的南中国海上, 乃弹丸之地, 要在上面建造4座2000 吨、解决各岛军民用水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伟工程, 有把握吗? 而关于此类工程, 国内无证可考, 国外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虽有, 但都没有我们这么大的规模。“
路是走出来的, 事是干出来的。”指挥部党委经过充分酝酿后,决定把这个重担交给组建还不到一年的第二工程大队。领导们认为: 该大队虽然队伍新, 但班子过硬, 而且有一支熟练掌握高新安装技术的骨干队伍, 交给他们, 我们放心。同时, 任命该大队队长张墨正为西沙工地“ 雨水收集工程” 总指挥, 并与之一起研究决策、制订方案、确定计时不我待。张大队长在接到赴西沙建造“ 雨水收集工程” 任务不久, 就在全大队做了“建功西沙, 不辱使命” 的总动员, 并号召全大队官兵投身到这场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中来。官兵们个个精神振奋, 摩拳擦掌。专业军士黄金标服役满13 年,是即将退役的老战士, 这年9 月他正生病住院。当得知部队即将开赴西沙施工的消息后, 不顾医生劝阻找到队领导, 坚持要求作为第一批队员上岛施工。可领导知道, 小黄的妻子怀着身孕, 不远千里从江西波阳来队探亲还不到一个星期, 就竭力劝他。小黄一下子变得委屈起来,说: “参加西沙雨水收集工程的机会, 我一生中可能只有这一次了, 我爱人现在还没到生孩子要人照顾的时间屯我只是想再上一次西沙, 再尽一份力。”领导终于被他感动, 同意了他的请求。
1998 年9月16日, 载着第一批赴西沙施工人员的登陆舰, 从湛江起锚出发, 一路劈波斩浪, 直抵永兴岛。
英雄官兵挥汗洒血铸丰碑
在西沙9 个月的征战中, 大队官兵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不分白天黑夜地“ 连轴转” 。他们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 敢于向新技术、新工艺要效率, 敢于向生命极限挑战, 坚决不辱使命。
1998年9月12日, 一场强台风正面袭击西沙, 由于风力太大, 临时用木料搭起的工棚, 被吹得满岛都是, 台风还裹挟着海潮咆哮而来。为保住一批价值几百万元的防腐压板和新型供水管线, 不被退潮的海水“拖”走, 官兵似自发地在暴风雨中组成一道人墙。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的胳膊、大腿、肚皮等被器材碰刮得血迹斑斑, 经海水一浸, 痛得钻心。但他们个个都咬紧牙关, 谁也没有退却一步, 直到台风移去、海潮退完为止。
质量就是生命。在安装过程中,宫兵们感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供水网络中的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西沙气候炎热, 材料膨胀系数大, 有一种玻璃钢材料在对接缝时, 按设计要求允许有一定的误差, 若超过这个设计系数, 就将直接影响其使用质量。一次, 有位工人在对缝粘接时, 将误差一下子扩大了10 毫米。细心的任心田副大队长发现后, 二话没说, 当即勒令重来。但他仍不放心, 对已粘接好的罐体及1700多米长的管线逐一检查, 结果没有发现问题。
在焊接安装地下贮水钢罐的作业中, 困难异常。罐体直径跨度达30 米, 罐内烟尘弥漫, 2000W 的钨灯挂在罐内照明, 人在里面看不清1 米之外的东西; 而且罐内气温高达58 度, 每日居高不下。在这种严重缺氧的“ 闷罐” 里作业,官兵们坚持到实在不呼吸、不能焊接安装时,才从只有50 公分宽的通风口爬出
来呼吸一下空气, 然后又爬进去接着干。身上衣服湿了又干, 干了又湿, 也毫无怨言。
由于超强度地工作, 不少官兵都累倒了。坚持战斗在一线的任副大队长, 患肾结石病多年, 这回病情明显加重。他常常是一手举着吊瓶,一手督导施工。有一次病痛发作, 痛得他在床上打滚, 为不影响工作, 他坚持打了10 天的杜冷丁。
工程终于竣工了。西沙军民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总部和海军的首长来同喜同贺。旋开水龙头, 首长们双手捧起清冽甘甜的淡水尝了又尝, 深有感触地说: “这一前无古人的宏伟工程, 对于人类和平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 全面向海洋进军, 有着远大的战略意义, 是向即将到来的崭新的海洋世纪献上的一份厚礼。”
西沙甘泉天上来, 从此不再是神话。
来源:《当代海军》,2000年02期。作者:左言交、 惠剑波、 赵晓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