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本站 www.Unanhai.com,认识中国南海诸岛从这里开始!

南海标准地名

三沙

西沙永兴岛环境质量状况及管理对策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不详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9-12
摘要:西沙群岛海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对永兴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沉积环境、珊瑚礁生态以及地貌学特征上。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该岛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加之永兴岛在南海海域所处的特殊地位,国家
       西沙群岛海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对永兴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沉积环境、珊瑚礁生态以及地貌学特征上。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该岛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加之永兴岛在南海海域所处的特殊地位,国家加快了对该岛的开发和建设。由于永兴岛面积小,生态环境脆弱,在进行大量开发前,应摸清其环境特征与存在的问题。笔者首次对永兴岛的近岸水质、海岛空气环境、声环境、陆域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的调查与监测,并调查对比了近20多年来珊瑚礁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永兴岛的环境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管理对策,为该岛的开发建设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调查内容与方法
       永兴岛位于西沙群岛东北部宣德群岛的一个礁盘上,是一个堆积在礁盘西南部质地松散的新灰沙岛,是南海200多个岛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岛。永兴岛地势低平,年降雨量虽丰富,但土质孔隙度高,渗透性强,无地表径流,地下水与海水沟通,水矿化度较高,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调查于2002年8月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永兴岛近岸水质、空气环境、噪声环境、珊瑚礁生态以及岛上的固废物和其他环境状况。为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水质、空气和噪声环境的调查站位主要分布在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多的岛屿的西部和西南部。水质调查布设5个站位,调查区域平均水深大约为15 m。分别取表、底层水样。调查项目为:水温、盐度、pH、IX)、COD、活性磷酸盐、NH4一N、N(),一N、N —N、石油类和悬浮物共11项,其中石油类和悬浮物分析时取表、底层混合样。水质调查方法按GB17378—1998(海洋监测规范》 的要求进行。空气质量监测项目根据永兴岛的实际情况(岛上的主要污染源为交通设施和燃油电厂)选取So,SO,的1 h平均浓度范围为0.005~0.016mg/m0,平均值为0.010 mg/m0,日平均浓度为0.007~ 0.013 mg/m3,平均值为0.010 mg/m 。产生SO,的主要污染源是一座燃油电厂,其产生的废气未经处理便排入空气中。NO,的1 h平均浓度为0.003~0.012 mg/rn0,平均值为0.0325 mg/m3,其日平均浓度为0.006~ 0.010 mg/m0,平均值为0.008 mg/m0。产生No2的污染源是岛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拖拉机和汽车。总体看来,永兴岛受人为污染较少,空气质量优良,符合一级标准。
 
       2.3 声环境状况与特征
 
       环境等效连续A声级LAeq值范围为:昼间46.9~57.5 dB,夜间38.9~47.1 dB。其中1号站位的测值(昼间57.5 dB,夜间47.1 dB)均高于一级评价标准(昼间55 dB,夜间45 dB),但低于二级标准(昼间60 dB,夜间50 dB),这主要是因为1号站位布设在港口和交通主干道的交接处,过往的车辆、船舶停靠码头的吵杂声以及突发性噪声导致该点测值偏高。其余二个站位的测值均符合一级评价标准。总体看来(unanhai.com)永兴岛的声环境质量良好,主要是因为岛上人口少,车辆少,环境安静。
 
       2.4 珊瑚礁生态状况与特征
       南海诸岛珊瑚礁的调查资料和专著繁多,而详述永兴岛造礁珊瑚生态学和生物学方面的报告仅见邹仁林提及造礁石珊瑚,多孑L螅、笙珊瑚、苍珊瑚的物种,而未见专门的生态定量调查,本次工作既是对前人20多年来定性研究成果的补充,也是对该海域造礁珊瑚的首次定量调查研究。调查共发现29种珊瑚,其中I断面物种数高达22种。珊瑚覆盖率最高为Ⅱ断面的93.4%,较低的为Ⅳ 断面55.7%和I断面42.1% ,覆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这两个断面位于港口附近,这一带受人类活动干扰最频繁。尽管本次调查中发现的伞房鹿角珊瑚(Acropora corymbosa)、标准厚丝珊瑚(Pachyserispeciosa)、扁枝滨珊瑚(Porites anderzetsi)、节块多孑L螅(Millepora e~aesa)和西沙多孑L螅(Millepora xishaensis)等5种物种与邹仁林调查结果相比是新增加的物种,但是,邹仁林所记录的指状蔷薇珊瑚(Mmztipora digitata)、石芝(Fungiangites)、融板滨珊瑚(Porites matthaii)、地衣滨珊瑚(Porites lichen)、带刺蜂巢珊瑚(Faviastelligera)、多弯角蜂巢珊瑚(Favites flexuosa)、中华扁脑珊瑚(Platygyra sinensis)、小角刺柄珊瑚(Hydnophora ”zicroconos)、赫氏叶状珊瑚(Lobophyllia costata)、伞房叶状珊瑚(Lobophylliacorymbosa)、细角孔珊瑚(Goniopora gracilis)、小角孔珊瑚(Coniopora minor)和苍珊瑚(Heliopora coerulea)等13种物种在调查中未发现。总体看来,永兴岛珊瑚有较明显的退化趋势。调查中发现Ⅱ断面优势种群叶状蔷薇珊瑚(Montipora foliosa)部分群体变黑,经培养发现是海洋细菌造成(海洋细菌正在鉴定中)。在永兴岛发现海洋细菌入侵珊瑚群体不是偶然现象,海滩的垃圾堆可能是加剧发生珊瑚病变的温床,应该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

       3  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3.1 存在的环境问题
       3.1.1 珊瑚礁退化趋势较明显
       近年来,随着当地建设项目和破坏性捕鱼方式的增多,珊瑚礁盘的炸毁事件时常发生。这种行为使礁盘周围丰富的渔业资源衰竭。最严重的是对珊瑚礁的破坏,炸鱼一次就毁掉直径3~5 m,面积十余平方米的珊瑚礁。本次断面调查结果也表明了该地区珊瑚礁存在着较明显的退化趋势。由于造礁珊瑚对生长环境有严格要求,绝大多数造礁珊瑚要求水质清洁和水流畅通的环境,炸鱼后混浊的水质能使珊瑚虫窒息而死,并且也影响珊瑚虫共生藻类的光合作用。同时,在此环境里生活栖息的生物(鱼贝及供珊瑚虫生存的微生物)由于其生存环境的恶化,也会受到影响,甚至种群消失。专家估计一个直径几米的珊瑚礁破坏后要恢复原貌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

       3.1.2 垃圾无序堆放
       岛上垃圾的产量为1 000 t/d左右,随着游客逐渐增加,垃圾量也会随之增多,而处理措施相对滞后,使得垃圾问题日益严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垃圾未做任何处理就随意堆放,不但占用了珍贵的土地资源,而且产生的大量甲烷、氨、硫化物等污染物,严重污染空气环境,加之当地土壤渗透性强,长期堆放的垃圾受雨水淋滤产生的渗出液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渗入地下,加重了地下水和周围海水的污染以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岛上已建造的一个卫生填埋场,其水平衬垫防渗措施差,由于当地土壤渗透性强,填埋场的渗出液的很容易下渗,从而污染周围的地下水和海水;垃圾堆随处可见,严重破坏了海岛的自然景观。
 
       3.1.3 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永兴岛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00 t/d,这些污水未经过任何处理措施便直接排入海中或倾倒在陆地上靠自然渗透入地下;居住区的粪便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直接进行地下渗漏。由于永兴岛土壤渗透性强,无地表径流,排放的各种污水迅速渗透到地下,污水中含有的大量BOD、COD、SS、N、P等使岛屿周围的水质、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环境恶化。随着岛上游客的增加,污水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污水的污染问题将尤为突出。

       3.2 管理对策与建议
       3.2.1 采取措施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
       (1)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向公众大力宣传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公众有自觉的爱礁、护礁的意识。
       (2)保护珊瑚礁生物,禁止破坏性捕鱼方法的使用,禁止无限制的捕捞,在珍稀动物的产卵期,严格禁止捕鱼,制定允许捕捞物种的最小和最大限度,以保护繁殖产卵物种的资源量。
       (3)造礁珊瑚的有性生殖在每年4~5月份,该段时间要力口强对珊瑚礁的保护,对于任何有损于珊瑚礁的捕鱼行为要严格禁止,工程建设项目要不开工或少开工,以保证珊瑚虫的顺利生长和发育,使受损的珊瑚得到恢复。
 
       3.2.2 实行垃圾综合管理
       (1)尽快清理海滩上堆放的垃圾,推广垃圾袋装化,减少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的使用,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2)将垃圾最大限度的加以回收利用,垃圾中废纸、碎玻璃、金属居多,这些物质均可回收再利用,岛上的管理部门可以对到永兴岛上回收废物的人采取奖励措施,尽可能的实现废物再利用,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目的。
       (3)将垃圾中的有害物质,例如化学物质、干电池、医药垃圾等分选出来,运回海南岛交与专门部门处理。
       (4)当地的土质容易下渗,渗滤液很容易污染地下水及海水,今后在建造卫生填埋场时一定要对填埋处理技术严格把关,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
 
      3.2.3 建立污水处理厂
       随着岛上人口日益增加,污水排放问题日益严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岛上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将各居住区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到生活污水排放管网,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到海中。
       作者:李颖虹,黄小平,岳维忠。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2004年2月第1期。
中国南海诸岛网(www.Unanhai.com)收集整理

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3-2022 www.Unanhai.com QQ:40681100     

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全部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意志或证实其消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