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本站 www.Unanhai.com,认识中国南海诸岛从这里开始!

南海标准地名

三沙

海天间翻飞的“雪花”--西沙鲣鸟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不详 人气: 发布时间:2012-08-03
摘要:太美了!那场景令我震撼,像一大片棉花田盛开在蓝色的大海中。云林,如今已是86岁的老人了,仍然无法忘怀半个多世纪前初登东岛的情形:10多万只红脚鲣鸟,密密麻麻地栖息在东岛的白避霜花树上。 我们都不敢走进树林里去,鸟粪就像下雨一样,噼哩啪啦地响个不
  “太美了!那场景令我震撼,像一大片棉花田盛开在蓝色的大海中。”云林,如今已是86岁的老人了,仍然无法忘怀半个多世纪前初登东岛的情形:10多万只红脚鲣鸟,密密麻麻地栖息在东岛的白避霜花树上。
 
  “我们都不敢走进树林里去,鸟粪就像下雨一样,噼哩啪啦地响个不停!”老人回忆起那壮观的情景,不禁哈哈大笑。
 
  1955年5月,云林参加了当时广东省海南区农村部组织的西沙群岛鸟肥资源调查,美丽的红脚鲣鸟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天间翻飞的“雪花”
 
  东岛又名五和岛,是西沙群岛第二大岛,总面积1.55平方公里。岛上原生植被良好,生长着许多高大茂密的白避霜花树,在乔木甚少的热带岛屿,东岛就成了红脚鲣鸟在南海最理想的家园。
 
  乘船前往西沙群岛,总会看到这样一种奇观,海鸟们追着船头飞,或盘旋、或高飞、或疾或徐。用望远镜仔细观看,发现聪明的鸟儿是在跟着行驶的船舶伺机猎食,因为飞鱼总是喜欢追着航行的船激起的波浪嬉戏。一旦有飞鱼掠过海面,鸟儿们疾速俯冲下去,准确地逮住了飞鱼。
 
  在这些海鸟中,有一种鸟儿特别美丽,它们如空中翻飞的“雪花”,雪白、轻盈,无声无息,脚蹼缩在双翼之间,是一抹耀眼的鲜红。
 
  “它们或平稳悠然地在数十米的空中滑翔,用超远而锐利的眼力观察搜索海面;或急速俯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猎掠出水面的飞鱼。声声啼唤间,那鲜红的脚蹼时隐时现,在天水间留下令人难忘的一抹红!”这是原西沙水警区政委、现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陈俨对红脚鲣鸟的描写。
 
  陈俨在西沙戌边6年,曾和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曹垒一起研究西沙的红脚鲣鸟,也拍下了许多红脚鲣鸟的相片。在他眼里,红脚鲣鸟就是西沙的精灵,西沙的天空因为有了鲣鸟而显得生机勃勃。
 
  2003年至2008年间,曹垒和她的研究团队在西沙群岛的东岛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沙群岛红脚鲣鸟繁殖生态学研究”,对红脚鲣鸟的外形、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繁殖行为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红脚鲣鸟是一种大型的热带海鸟,除了狭长的嘴以外,外形与鸭子相似。但是,它的翼展很长,成年红脚鲣鸟双翼展开约有1.5米,体长约70厘米,但它的体重仅有1公斤左右。”曹垒说,从翼展、身形和体重来看,红脚鲣鸟具有卓越的飞翔能力,而且它长有鸭子一样的脚蹼,特别适合在海面掠食、活动。即使掉落海水,也可以在水面滑行,重新起飞。
 
  研究发现,“红脚鲣鸟1月龄时,全身长满白色绒毛,喙黑色,足部呈白色;约4月龄具备飞行能力时,羽毛由白变褐,足土
 
  “它们是西沙的精灵,它们是西沙的灵魂。如果没有它们,西沙的天空将会黯然失色。”一位在西沙戌边多年的将军,离开西沙之后,仍念念不忘西沙的红脚鲣鸟——这种在我国仅以西沙群岛的东岛为家园的美丽鸟儿。
 
  它很美,背腹雪白的鸟羽没有一丁点儿杂色;它很优雅,轻盈地掠过南海上空,在蔚蓝的海面上投下一个个灵动的身影;它很坚强,无论热带风暴多么强烈,都在风浪中搏击。它们是栖息在西沙的红脚鲣鸟,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
 
  豆色;之后,羽毛渐渐由褐变白,待3-4岁性成熟时,除少数习羽外,全身变得雪白,喙的颜色为淡蓝色,眼周和脸部为淡蓝色。”
 
  1991年,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强登上东岛调查植物时,发现红脚鲣鸟喜欢选择在高大的白避霜花树顶筑巢,傍晚,鸟儿归巢,静卧巢中,恍若洁白的大雪压满枝头;倘若不小心惊飞千树万树的红脚鲣鸟,刹那间,眼前“雪花”翻飞,轻盈灵动,在南海万顷碧波之中,壮美之极!
 
  渔民眼中的“导航鸟”
 
  在南海作业的渔民,亲切地称红脚鲣鸟为“导航鸟”。这个昵称,与红脚鲣鸟精准的定位能力和坚强的搏击风雨的精神密不可分。
 
  “红脚鲣鸟的方位感非常强,无论它飞出去多远,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它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在岛上观察了六年的红脚鲣鸟,陈俨对这种鸟儿既熟悉又喜爱。
 
  因为西沙红脚鲣鸟浑身羽毛雪白,渔民俗称为“鸟白”。1955年5月,云林乘租来的“南航010”机帆船出海,当时没有导航系统,风急浪大船舶失去方向,找不到目的地永兴岛。后来,曾长年在西南中沙捕渔的老舵工发现了归巢的红脚鲣鸟鸟群,驾驶“南航010”船跟随鸟儿,最后抵达了东岛。
 
  在感性的渔民眼里看来,鲣鸟之所以从不迷失方向,是因为鸟巢中有嗷嗷待哺的稚子幼儿,它们必须赶回去喂食巢中的孩子,一旦迷航,幼鸟可能饥饿而死。这是伟大的父母之爱!
 
  陈俨在长期观察中发现,红脚鲣鸟是一种非常恩爱、合作精神很强的鸟儿。红脚鲣鸟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间齐心协力搭建鸟巢、共同哺育后代。筑巢时,雄鸟充当“搬运工”,衔回枯枝等用于筑巢的材料,雌鸟则充当“泥瓦工”,负责搭建鸟巢,红脚鲣鸟从配对开始到营巢成功一般需要持续1-3周的时间。
 
  陈俨在观察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巩巢时,可爱的鲣鸟也会“巧取豪夺”,在其他鸟巢无鸟执守时,于数分钟之内,把对方鸟巢的材料一抢而空,挪作己用。
 
  曹垒告诉记者,他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由于食物捕猎难度高的原因,西沙红脚鲣鸟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每对亲鸟一年只繁殖一次,每次只产一枚卵。“幼鸟都需要亲鸟从海上带回食物喂养,如果繁殖数量大,明显亲鸟捕猎食物的能力不够。”
 
  观察发现,红脚鲣鸟亲鸟轮流外出觅食,总有一只亲鸟留守巢中照看幼鸟。这是因为台风、野猫,甚至生活在岛上的军舰鸟,都有可能对幼鸟带来威胁。幼鸟至少要由亲鸟哺养8个月才能独立生活。成鸟喂食的方式非常独特,它们会张开嘴巴,由幼鸟将嘴伸进它的喉腔掏出食物。
 
  加强红脚鲣鸟的保护
 
  据了解,最早研究西沙红脚鲣鸟的是法国鸟类学家Delacour 和 Jabouille始于1926年的研究。他们看见红脚鲣鸟在永兴岛繁殖,有的巢高低于2米,许多幼鸟栖息在灌木丛中,亲鸟为它们带来食物。然而,还不到一百年,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永兴岛上已经没有红脚鲣鸟栖息了。
 
  目前,东岛红脚鲣鸟繁殖种群是我国迄今所知的唯一繁殖种群,约有35,500对,约占世界繁殖种群数量的10%,是太平洋西部最大的繁殖种群,也是世界第二大繁殖种群。这既是西沙美丽的景观,也是珍贵的生态资源。
 
  《海洋的叙说》记载了鲣鸟逃离永兴岛的故事: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渔民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高,冬春季节,海上常有强风,无法下海捕鱼,渔民就会捕杀“鸟白”充饥,晚上潜到树下,随便猛扯树枝,就会有酣睡的“鸟白”从树上掉下来,渔民手起刀落,许多“鸟白”就稀里糊涂命丧刀下了。再加上1955年,海南鸟肥公司在永兴岛上大规模开采鸟粪,“鸟白”们只好迁到东岛。
 
  2003年—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曹垒带领她的研究团队在西沙群岛研究鲣鸟,他们发现,与50年前相比红脚鲣鸟在西沙群岛的繁殖分布已明显缩小,很可能其种群数量也有下降。
 
  采访中,专家们、西沙群岛的驻守官兵都一再呼吁:要保护好红脚鲣鸟及其生存环境,不要砍伐鲣鸟的营巢树——白避霜花,将东岛鲣鸟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让浩瀚的海天留下这份不可复制的灵动和美丽!
中国南海诸岛网(www.Unanhai.com)收集整理

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3-2022 www.Unanhai.com QQ:40681100     

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全部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意志或证实其消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