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断续线,指的是在中国南海地图上标明的一条U形断续线,亦称“U形线”,或“9 条断续线”。该线1947年公布之时,当时的国际社会并未提出任何异议,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也从未提出过外交抗议,这等同于默认。许多国外出版的地图也以此为准标绘,并注明归属中国。然而,自1993 年中国台湾“立法院”通过《南海政策纲领》,将断续线内的水域称为“历史性水域”后,这条断续线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甚至对断续线的性质及法律地位提出质疑。为了弄清这条断续线的历史面貌,本文拟就其产生的背景、效力与作用作一回顾与论述。
一、从1933 年法国占领南沙九小岛谈起
法国政府自1885 年将越南占为殖民地以来,一直对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怀有侵占之心。他们除了伪造“历史事实”,编造所谓“19 世纪初期,安南嘉隆王与明命王时,均曾出征西沙,现安南既归法国所有,则西沙群岛亦当归法国所有”的谎言外,还对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一行前往西沙群岛巡视,每到一岛则勒石命名,构建木屋,竖起桅杆,挂黄龙国旗,以示属中国领土的合法性提出质疑。1930 年3 月20 日,河内印支总督致巴黎殖民部的信中写道: 广东省决定由华南当局声称他们对西沙群岛的主权,这是一种正常的做法,贵部已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式通知他们。在1909 年发生的巡视西沙群岛的重大行动,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倡议举行的一次正式的占领仪式,现在广东省政府的声称就是基于这个仪式。这种占领对于法国来说,仅是武力的表现,从未得到正式的承认,如果要在法律上生效,只能假设西沙群岛在当时是无主地。但是,在1909 年之前,中国本身也不能确定这一点。1898 年英船“贝洛纳” ( Bellona)号与“哈内吉·马鲁”( Huneji Maru) 号失事时,遭到中国渔民的抢劫,广东总督当时反驳驻北京的英国公使的抗议说: “西沙群岛是被遗弃的群岛,不属于中国,与海南地区没有任何行政从属关系,亦没有特派官员负责那里的治安工作。”
针对法国政府的无端指责,当时的中华民国驻法国公使于1932 年9月29日照会巴黎外交部,反驳道: “根据国际法和习惯法,拥有远离大陆的一个岛屿的主要条件是最先的有效占领,换言之,是国民最先在那里定居,从而使其国家拥有这些领土。海南渔民在西沙群岛定居,并建造房屋和渔船以供其需要,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前清政府在1909 年确实派出海军到群岛考察,并向世界各国宣告其有效占领,即在永兴岛升起中国国旗,鸣礼炮21 响。法国政府在当时没有提出抗议。1908 年有国际组织建议在西沙群岛的一个岛上建造灯塔,为的是保护航行,是国际海事的重要事项。随后中国政府同意,通过海关要求有关的航运公司建造一座灯塔。1930年4月,气象会议在香港召开时,参加会议的印支气象台法国台长布鲁宗( E. Bruzon)先生,以及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台长弗罗克( L. Froc) 神父,向中国代表建议,在西沙群岛建立一个气象台。这不仅证实国际上都承认西沙群岛属于中国,而且连法国本身也承认这一点。至于1898 年船只在西沙群岛地区失事一案,中国政府很难查实,后来已由英国驻海口领事出面调停,正如外交部照会中所说,因为没有有关该事件的记录。”
照会中列举的种种事实,迫使法国政府不得不暂时放弃侵占西沙群岛的野心,转而将魔爪伸向南沙群岛。1930 年,法国炮舰“麦里休士” ( Malicieuse)号擅自到南沙群岛的南威岛进行“测量”,他们无视岛上已有中国渔民居住的事实,秘密插上法国国旗。1933 年4月,又有炮舰“阿美罗德”(Alerte) 号和测量舰“阿斯德罗拉勃” ( Astrolabe)号,由西贡海洋研究所所长薛弗氏( Chevey)率领,遍历南沙群岛其余各岛,详加“考察”,以示“占领”。而法国政府则在1930 年9月23 日的一份公报上向其他国家宣告,法国已占领了南沙群岛; 后又于1933 年4 月举行了一场正式的占领仪式,并在1933 年7 月26 日的官方报纸上公布,报上提到六个小岛,且作了详细描述。同年12 月21 日,交趾支那总督克劳泰J.Krautheimer) 签署了一个法令,把南沙群岛的这些小岛合并到安南的巴地( Ba Ria) 省。其实,当时法国的目的是吞并整个南沙群岛,而不仅仅是区区的九小岛,这一点从1932 年3 月30 日法国国防部给法国外交部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该信中写道: “你们要求们一有可能就占领该群岛,但是,这种行动需要在很好的天气下执行,好天气最可能出现在两次季候风之间,即4 月与9 月。不过,9 月的时机有时会被台风打乱,现在我们最担心的是在1933 年4 月前该行动计划还不能被执行。我们将把你们的要求转达印支海军司令,请求他们,在他们认为天气条件最有利时,即安排占领该群岛。”
法国占领的南沙群岛九小岛,据当时出版的《中国地理新志》所列,名称为: (1) 斯巴拉脱来岛( Spratly Island) ,或称风雨岛( Strom Island) ,今称南威岛; (2) 伊脱亚巴( Itu Aba) ,今称太平岛; (3) 开唐巴亚,或称安得拿岛( AmboynaCay) ,今称安波沙洲; (4) 北危岛东北礁( NorthDanger Northeast Cay) ,今称北子岛; (5) 北危岛西南礁( North Danger Southwest Cay) ,今称南子岛; (6) 洛爱太岛( Loaita Island) ,或称南岛(South Island) ,今称南钥岛; (7) 西德欧岛,或称三角岛( Thitu Island) ,今称中业岛; ( 8) 纳伊脱岛( Nam Yet Island) ,今称鸿庥岛; ( 9) 西约克岛( West York Island) ,今称西月岛.
法国占领南沙九小岛事件对当时的民国政府触动很大,因为他们不了解被占各岛的名称及地理位置,无法及时提出外交抗议。于是,民国政府外交部不得不于1933 年8 月4 日照会法国使馆,要求将各岛的名称及经纬度查明见复。而法国外交部通过当时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先生发来电报,亦仅称“该九岛在安南、菲律宾间,均系岩石,当航路之要道,以其险峻,法船常于此遇险,故占领之,以使建设防险设备,并出图说明,实与西沙群岛毫不相关。”面对如此局势,民国政府感到有必要出版中国南海疆域的详细地图,对疆域内各岛礁的中英文地名统一进行审定。因此,他们成立了“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并在1934 年12 月21 日举行的第25 次会议上,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礁的中英文地名。在1935 年1 月编印的第一期会刊上,较详细地罗列了南海诸岛132 个岛、礁、沙、滩的名称,其中西沙群岛28 个,南沙群岛96 个。1935 年4 月,该委员会出版了《中国南海岛屿图》,确定了中国南海最南的疆域线至北纬4°,把曾母暗沙标在疆域线之内。这幅地图1936 年被收入由白眉初主编的地图集——— 《中华建设新图》,另名为《海疆南展后之中国全图》,图中在南海疆域内标有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团沙群岛,其周围用国界线标明,以示南海诸岛同属中国版图; 南海诸岛最南的国界线标在北纬4°,并将曾母滩标在国界线内。图的右下方还有文字说明其来源: “廿二年( 1933 年———笔者注) 七月,法占南海六岛,继由海军部海道测量局实测得南沙、团沙两部群岛,概系我国渔民生息之地,其主权当然归我。廿四年( 1935 年———笔者注) 四月,中央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发表了《中国南海岛屿图》,海疆南展至团沙群岛,最南至曾母滩,适履北纬4°,是为海疆南拓之经过。”这就是中国地图上最早出现的南海疆域线,也就是今日中国南海地图上U 形断续线的雏形,它产生于1933 年法国侵占南沙九小岛的背景,目的是向世人公布中国南海的疆域范围,亦作为对法国侵占九小岛进行外交交涉的法理依据。
二 、抗日战争后中国收复西沙、南沙群岛
法国政府的侵略行径,虽然引起了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但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即强行占领了南沙群岛,并改名为“新南群岛”,划归台湾总督管辖,隶属于高雄县治。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中国政府根据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的规定:“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以及1945 年7 月26 日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于1945 年10 月25 日收复台湾,随后则正式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1946 年秋,当时的中国政府决定由海军司令部派兵舰前往进驻西沙、南沙群岛,同时还有国防部、内政部、空军总司令部、后勤部等派代表前往视察,广东省政府也派员前往接收。接收人员分乘太平、永兴、中建、中业四舰前往,其中太平、永兴两舰赴南沙,中建、中业两舰赴西沙。1946 年11 月24 日,由姚汝钰率领的“永兴”、“中建”两舰抵达西沙群岛的主岛———永兴岛,在岛上竖起“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碑的正面刻“南海屏藩”四个大字,并鸣炮升旗,以示接收西沙群岛的工作完成。12 月12 日,由林遵率领的“太平”、“中业”两舰亦抵达南沙群岛的主岛,为了纪念“太平”舰接收该岛,遂以“太平”为该岛命名,并在岛的东端立下“南沙群岛太平岛”的碑石,在碑旁举行接收和升旗仪式。随后接收人员又到了中业岛、西月岛和南威岛,分别在岛上立碑为证; 在太平岛设立了南沙群岛管理处,隶属于广东省政府管辖。
然而,收复西沙、南沙群岛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日本投降后在南海暂时留下了一个势力真空,企图恢复其在印支统治的法国,以及刚从美国统治下独立的菲律宾,都想争取对群岛的有效控制。当投降日军尚集中在榆林港候令遣送时,法国就赶在中国未派部队进驻南海诸岛之前,占领了若干岛屿,并派军舰经常在南海诸岛巡逻。1946 年7月27 日,一艘不明国籍的船只侵入南沙群岛海域,后因获悉中国海军总部决定派军舰接收西沙、南沙群岛的消息,才于数日内自动撤离。10 月5 日,法国军舰“切弗鲁德” ( Chevreud) 号侵占南沙群岛的南威岛和太平岛,并在太平岛竖立石碑。对中国政府决定收复西沙、南沙群岛,法国立即提出抗议,并派军舰“东京”(Tonkinois) 号到西沙群岛,当航至永兴岛,发现岛上已有中国军队驻守时,则改航至珊瑚岛,在岛上设立行政中心。菲律宾亦想趁中国未完全接受西沙、南沙群岛之机,把南沙群岛占为已有。菲律宾外长季里诺于1946 年7 月23 日声称: “中国已因南沙群岛之所有权与菲律宾发生争议,该群岛在巴拉望岛以西200 海里,菲律宾拟将其合并于国防范围之内。”
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当时的中国政府为了维护南海诸岛的主权,及时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首先,对南海诸岛各岛群的名称做了调整,按照诸岛在南海海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把原来的“团沙群岛”改名为“南沙群岛”,把原来的“南沙群岛”改为“中沙群岛”。其次,1947 年4 月14 日由内政部邀请各有关机关派员进行磋商,并做出决定: (1) 南海领土范围最南应至曾母滩,抗战前我国政府、机关、学校及书局出版物,均以此为准,并曾经内政部呈奉有案,仍照原案不变。(2) 西沙、南沙群岛主权之公布,由内政部命名后,附具图说,呈请国民政府备案,仍由内政部通告全国周知。在公布前,并由海军总司令部将各该群岛所属各岛,尽可能予以进驻。(3) 西沙、南沙群岛渔汛瞬届,前往各群岛渔民,由海军总司令部及广东省政府予以保护及提供运输通讯等便利。第三,为了使确定的南海领土范围具体化,当时的内政部方域司于1947 年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该图在南海海域中标有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其四周画有U形的断续线,线的最南端标在北纬4°左右。1948年2 月,这幅图被收入由内政部方域司傅角今主编、王锡光等人编绘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对外发行。这就是在中国南海地图上正式标出的U 形断续线。
由此可见,南海断续线是在中国南海诸岛遭受外国势力侵占的背景下产生的。断续线的雏形产生于1933 年法国侵占南沙群岛九小岛之时,而定形则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法国再度侵占西沙群岛的珊瑚岛和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以及菲律宾企图将南沙群岛“合并于国防范围之内”的背景下采取的防患措施,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向世界公布中国政府在南海的管辖范围,维护中国政府在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这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正当合理、不可非议的。
三、《旧金山对日和约》与南海断续线的效用
有关二战后美英对西沙、南沙群岛的处理意见,最近加拿大国际管理改革中心研究员基米·哈拉( Kimie Hara) 在《冷战的亚太边境: 旧金山体系分裂领土》( Cold War Frontiers in the Asia-Pacific:Divided Territories in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 一书中,披露了他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和马里兰帕克学院档案管理处等地,查阅到由美国国务院准备的几个和平条约草案。现将其中的相关部分转述如下:
1. 在二战初由美国国务院拟定的文件中,T-324 文件“南威岛与其他群岛( 新南群岛) ”于1943 年5 月25 日草拟,目的是为领土小组委员会的检查作准备。该文件从地理、战略考虑,日本占领历史,当时的争议国———日本、法国和中国的声称,以及美国的态度等方面来讨论这些群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就战后菲律宾对南沙群岛的声称作了声明: “新南群岛肯定是在1898 年12月10 日划定的菲律宾界限之外。”
2. 1944 年12 月19 日,在雅尔塔( Yalta) 会议之前,由远东分区委员会准备的CAC - 301 文件“南威岛与其他群岛( 新南群岛) ”。该文件涉及的是与上述T-324 文件相同的地区,时间也大约相同,但又做了较详细的分析。该文件还进一步考虑到把群岛转交给菲律宾的可能性,但和T-324 文件一样,纯粹是以安全为理由,没有考虑到菲律宾领土声称的合法性。两个文件都有同一句话: “新南群岛是在菲律宾界限之外”,而CAC-301 文件在这句话的前面又加上: “美国不为本国,亦不为菲律宾对群岛提出声称。”CAC-301 文件比T-324 文件更进一步,在结论部分特别推荐了国际管理。它写道: 新南群岛的岛、礁、沙洲可置于设定的国际组织之下,该组织可指定一个国际综合委员会,或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作为管理当局。据认为,如要法国政府赞成这种安排,必须从法律上排除法国对该地区主要群岛的主权声称。
3. 一份单独的CAC-308 文件“西沙群岛”,是专门为西沙群岛准备的,定稿于1944 年12月14日。该文件审议了当时的争议国———法国与中国(日本从未对西沙群岛提出过正式声称) 的声称,并明确承认,中国的声称在历史的合法性上占优势。CAC - 308 文件最后做了三个建议: (1) 在设定的国际组织的管辖下; (2) 中法签定双边协议;(3) 把主权授予中国。把主权授予法国不作为一种选择。
从上面列举的文件中可以看出,美国是不赞成菲律宾对南沙群岛提出声称的,认为南沙群岛肯定是在菲律宾的界限之外。同时,它也不认同法国的声称,认为法国对西沙群岛的声称软弱无力。而英国对法国在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声称也持类似的看法。1951年11 月,英国外交部为一次议会会议准备的一份和平条约草案中写道: “法国本身无法对声称这些群岛提出确凿的证据,且其他国家也不支持它的声称,但法国政府还是对群岛提出了声称。”然而,在1951 年《旧金山对日和约》的最后草拟阶段,美英却应法国的要求,把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处理包括在条约之中,且同意法国将其盟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都带到会议上,而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却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1951 年8月23 日,一封从巴黎发到伦敦外交部的电报就写道: “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盟国出席旧金山会议已有保证,他们将在条约上签字。在旧金山,战时因日本占领应给予的赔偿问题将被提出来,法国要捍卫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权利。”
更严重的是,和约仅写日本放弃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一切权利,而没有明确指出将其归还中国。这为以后的领土争议埋下了祸根,使二战前中国与两个殖民势力———日本与法国之间的争议,转变成二战后中国与新独立的东南亚邻国之间的岛屿之争。为此,当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的周恩来立即发表严正声明,指出: “草案故意规定日本放弃对南威岛和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而不提归还主权问题。实际上,西沙群岛和南威岛正如整个南沙群岛及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一样,向为中国领土,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虽曾一度沦陷,但日本投降后已为当时中国政府全部接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威岛和西沙群岛之不可侵犯的主权,不论美英对日和约草案有无规定及如何规定,均不受任何影响。”
《旧金山对日和约》处理的领土范围非常广,从千岛群岛到南极洲,从密克罗尼西亚( Micronesia)到南沙群岛,由于都没有指明日本放弃这些群岛后其归属哪一个国家,故在亚太地区留下了许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朝鲜半岛的分裂、台湾海峡两岸问题,以及南千岛群岛/北方领土、独岛/竹岛、钓鱼列岛/尖阁群岛和南沙群岛/Spratlys 的领土争议。它们与驻扎大量美军的冲绳问题一道,成为今日不断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的重大问题。这些“未解决的问题”均来源于《旧金山对日和约》,也就是来源于“旧金山体系” ( theSan Francisco System) 。就西沙和南沙群岛争议来说,它反映了战后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是地区冷战的副产品,是由战前殖民主义的边界争议演变而成的冷战的边界争议。尽管美英在草拟和约时都知道,无论是战前的争议国———法国的声称,还是战后新的争议国———菲律宾的声称,都无充分理由。但是,随着冷战的逐步升级和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发展,美国的重要目标变成是,保证不让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在日本领土处理问题上受益。1950 年1月,美国在西太平洋宣布的“艾奇逊防线” ( TheAcheson Line) ,南端延伸至菲律宾,因此,与日本在东北亚的情况一样,对于“西方”来说,保证菲律宾的安全已成为美国东南亚政策的主要目标。《旧金山对日和约》的领土处理不仅为菲律宾,而且为与中国相邻的其他新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在南海参与领土竞争的机会,以此留下了对付中国的潜在的“楔子”,或者说防止了一次“多米诺效应”。
当我们了解到今日南海的领土争议是来源于《旧金山对日和约》,而和约留下冲突根源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共产主义的事实真象后,再回过头来看1947 年中国政府在南海标出的断续线,不难发现该线为维护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起到了一些重要的效用,具体表现有如下三个方面:
1. 断续线确定了中国在南海的管辖范围,向世人反映了西沙、南沙群岛是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历史事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旧金山对日和约》领土处理的否定。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51 年8 月15 日的声明中所说,西沙、南沙群岛是中国不可侵犯的主权,不论美英对日和约草案有无规定及如何规定,这一事实均不受任何影响。事实上,就在《旧金山对日和约》签订的第二年,即1952 年4 月28 日,日本与中国台湾当局签订了和平条约,确定日本放弃台湾、澎湖、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虽然该条约没有指定这些岛屿归属中国,但考虑到这是个双边条约,且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与台湾一起在条约中进行谈判,故可以解释为台湾与南海诸岛同属中国领土。
2. 断续线产生于南海诸岛遭受外国势力侵占的背景下,即1933 年法国占领南沙群岛九小岛、1946 年占领西沙群岛的珊瑚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以及菲律宾拟将南沙群岛并入其国防范围之内。因此,断续线产生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防止外国势力侵占中国的南海诸岛。有的台湾学者将之与“马其诺防线” ( Maginot Line) ③ 相比。马其诺防线的目的是防止德国对法国阿尔萨斯—洛林( Alsace- Lorraine) 的入侵,建在前纳粹德国边境数公里之内。但是,断续线并不像马其诺防线那样充满着火药味,它是和平的、非武装的,从来不影响外国船只在该海域航行或飞机飞越该海域上空的自由和安全。
3. 断续线存在已半个多世纪,它是中国在南海行使实际管辖权的证据。正如默蒂( T. S. Murty)在《边界与地图》( Boundaries and Maps) 一文中所说: “由一个国家公布的官方地图是这个国家显示其领土界限的最好证据”,特别是对于地处遥远、人烟稀少的地区,要连续行使主权是困难的,只要在地图上标出边界线就可提供足够的证据。
因此,有法律专家认为,这条线有助于中国对线内诸群岛提出声称,特别是淹没在水中的浅滩和暗沙; 也可作为中国与南海其他国家划分海上边界的证据,故中国传统海上疆域线对中国与其他沿海国家之间的管辖海域相当重要,它的存在当然对中国有利,可被看作是解决南沙群岛谈判的一张好牌。
四、结论
中国南海断续线最初是在1933 年法国占领南沙九小岛的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的中国政府为了了解被占各岛的名称及地理位置,以便及时向法国政府提出外交抗议,认为有必要出版中国南海疆域的详细地图。他们成立了“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于1935 年4 月出版了《中国南海岛屿图》,确定中国南海最南疆域至北纬4°,把曾母暗沙标在疆域线之内。这就是中国地图上最早出现的南海疆域线,也是今日中国南海地图上U 形断续线的雏形。至于这条断续线的最后确定则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法国继续侵占西沙群岛的珊瑚岛和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以及菲律宾企图把南沙群岛合并到其国防范围之内的背景下,目的是向世界公布中国政府在南海的管辖范围,以维护中国政府在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这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正当合理、不可非议的。
二战期间,对于南海诸岛问题,美英在准备的几个和平条约草案中曾明确地承认,中国的声称在历史的合法性上占优势,认为法国对西沙群岛的声称软弱无力,必须从法律上排除法国对南海主要群岛的主权声称,且一再强调“南沙群岛肯定是在菲律宾的界限之外”。但至1951 年《旧金山对日和约》进入最后的草拟阶段时,他们却应法国的要求,把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处理包括在条约之中,并同意法国将其盟国带到会议上,而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却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更有甚者,和约仅写日本放弃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一切权利,而没有明确指出将其归还中国,于是为后来的领土争议埋下了祸根,使二战前中国与日本、法国的领土争议,转而变成二战后中国与周边东南亚邻国的岛屿之争。
今日南海的领土争议来源于《旧金山对日和约》,它反映了战后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是地区冷战的副产品,是由战前殖民主义的边界争议演变而成的冷战的边界争议。尽管美英在草拟和约时都清楚,中国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声称在法理上占有较大的优势,但随着冷战的逐步升级和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发展,他们不愿意看到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在领土处理问题上受益。加之1950 年1 月,美国在西太平洋宣布了“艾奇逊防线”,防线的南端延伸至菲律宾,因此,为保证菲律宾的安全,他们也不愿意让中国拥有南沙群岛,而是借机为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提供参与领土竞争的机会,以此留下了对付中国的“楔子”,同时又防止产生共产主义继续在东南亚发展的所谓“多米诺效应”。在美英蓄意制造的南海领土争议中,中国政府在1947年为防止外国势力入侵而划定的南海断续线显然起到了一些重要的效用,它不仅确定了中国在南海的管辖范围,向世人反映了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旧金山对日和约》领土处理的否定,同时也成为中国在南海行使实际管辖权的证据。
作者:李金明,来源:《东南亚研究》, 2011年 第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