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螺也是西沙群岛的主要海产,由于它的个体很大,海甫渔民称之为“公螺”
中建岛盛产马蹄螺,被称“螺岛”,马蹄螺形状俩一只马蹄,常生活在珊瑚礁质的海底。它的贝壳坚固,珍珠层厚,可以用来制作钮扣和装饰品,特别是它的贝壳粉极为光润,可作高级油漆调合料,用来喷漆飞机。我们在西沙的永兴、东岛、珊瑚、琛航等岛时,都看
到渔民捕捞马蹄螺,甩勾子将肉勾出,煮熟后晒干,与马蹄螺壳分装运到永兴岛,出售给西沙群岛水产收购站,然后又往各岛屿捕捞生产。
我国考古工作者近年来在永乐群岛的甘泉岛,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在岛的西北方向内倾斜的坡地上,距海边约一百米,发现一唐宋时代遗址。1974年考古人员在此发掘唐宋专釉陶瓷器、铁刀、铁凿和铁锅残片。同时还发现了有“人们食肉后抛弃的鸟骨和螺壳,燃烧剩下的炭粒灰烬”。其中的海螺壳,经过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的鉴定也有马蹄螺。
其实,南海诸岛或西沙群岛所出产的马蹄螺或其他螺类,我国古代人民用它来做各种杯器,在人民生活中广泛应用。并且在古书中也有许多记载。
晋朝郭璞在《尔雅》书中说:“螺大者如斗,出日南涨海中,可以为酒杯。按今所谓鹦鹉杯者,出南海”。日南是属于当时中国极南百的一个郡。郭璞所说的日南涨海,系指自海南岛前往日南所要经过的涨海--即西沙群岛及其海百。每天,西沙群岛亦盛产各种各样的螺。
到了宋代,周去非在其所著的名《岭外代答》一书中作了如下的记载。书中说:“南海出大螺,南人以为酒杯。螺之类不一,有多口而园长者,曰摄否。有阔而浅,形而荷叶者,财曰潋滟否。有剖半螺色而红润者,曰红螺盖。有形似鹅鹉之睡,朱晚哮首者,曰鹅鹉盖”。
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还有人见到一张海南岛琼海县潭门港地区的邓有吉、曾圣祖等四十多人出海去西沙捕捞海螺,而在新加坡过冬的公凭。
由上可见,我国海南岛渔民和人民在西沙群岛捕捞马蹄螺或各种螺类的历史,至少上限可追溯至唐宋时代(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末),这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文章来源:《南洋问题》,1978年02期,《从西沙群岛物产的开发,看它与祖国悠久的历史关系--西沙群岛考察报告之一》,作者:林金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