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是三沙发展建设的第一前提。两年来,通过植树增绿的不懈努力,原来没有树的岛礁重新绿了起来;过去没有海鸟的岛礁栖落着成群的鸟儿;大海中美丽的珊瑚又重新长起来,人居环境的改善,让岛上居民有了更为舒适惬意的生活。
■ 本报记者 杜颖
7月13日,听说鸭公社区居委会主任叶兴彬拉着一船的椰树苗上岛了,吴忠灿的心躁动起来。
吴忠灿守着三沙赵述岛转眼已有8年光景,这一次回到海南,算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如果不是嘴角的血管瘤等待手术,他说一定会跟叶兴彬一起去拉苗,他知道,在孤悬南海的一座座岛屿上,一株株小小绿苗带给渔民的是念想,是希望。
因为怀揣着绿色之梦,三沙建市两年来不断植树增绿,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建设的第一前提,永兴岛、鸭公岛、赵述岛、晋卿岛……众多岛礁在茫茫大海上铺陈得有如一个个绿萍。那份绿色,美得醉人……
生态保护:一号工程
在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的印象中,有两件事令他记忆最为深刻,那就是三沙设市后动工的第一个项目和出台的第一份文件,都是有关生态环保的。
肖杰记得起草三沙生态保护的“一号文件”,反反复复花了2个月时间,在坚定“生态环境优先”原则下,出台6个方面12大举措,力求建设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而开工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建市次月就启动的永兴岛污水处理和西沙群岛垃圾收集转运工程。
两年来,三沙各岛礁实施的植树造林、增殖放流、海岛修复、太阳能供电、海水淡化等项目都基于这个生态“一号文件”,而“第一项目”也为其他岛礁的环保开展提供了借鉴和范例。
两年来,我们看到了,原来没有树的岛礁重新绿了起来;过去没有海鸟的岛礁栖落着成群的鸟儿;大海中美丽的珊瑚又重新长起来,美丽环境的不间断保护,让岛上居民有了更为舒适惬意的生活。
岛礁绿色:来之不易
多年前来到鸭公岛的叶兴彬,被这座小岛吸引了。面对寸草不生的小岛,他和渔民们不约而同都想到了种树。
陆地上植树造林不稀奇,在石头岛上种树,却是稀罕事。三沙各个岛礁上几乎没有土,没有淡水,气温高,树很难活。由于没有防风林,台风和浪涌不断侵蚀海岸,潟湖也越来越小,海鸟都不愿意来。
这一点,在赵述岛上生活的吴忠灿也深有感触。有一次,吴忠灿从潭门老家带了几颗椰树苗,大家都觉得在岛上很难存活,老吴和爱人用手刨啊刨,在细碎的珊瑚石下寻找,终于,他发现了黑色的一层,那是土!原来,赵述岛在一片白芒芒贝壳掩盖下,有着一点浅层的土壤。于是,小椰苗就在稀薄的土壤中吸着养分,长了出来。
鸭公岛上的叶兴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2003年,他从潭门镇运来40多棵椰树苗种下。不多久,椰树苗就一棵棵死去。后来几经波折实验,叶兴彬才知晓,要想种活树,先要选对树。他发现潭门老家的步麻树生命力旺盛,既能生活在大海里,也能长在农家的房前屋后。于是赶紧向三沙市国土资源与环境保护局报告,国土局迅速派人实地考察、研究论证,最终选定步麻树为绿化树种。
环保项目:快马加鞭
三沙市两年来在环保设施建设项目上也快马加鞭。
风景绝美的三沙,需要“城市美容师”们常年的清扫。2013年,三沙设立了永兴环卫站,建立了一支13人的环卫队伍,同时装备了2台钩地车、1辆拖拉机等收集垃圾转运设备。
为了三沙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2012年至2014年,三沙分别在西沙海域和中沙海域开展了共6次的增殖放流活动,放流海龟1368只,东风螺275万粒,石斑鱼2.1万尾,麒麟菜3吨,马氏珍珠贝2万粒、企鹅珍珠贝2万粒及琼枝麒麟菜2万株。
去年5月,三沙还先后启动北礁生态环保工作站,以及玉琢礁、华光礁、盘石屿、浪花礁生态环保工作站的前期工作。其中,北礁生态环保工作站如今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本报三沙永兴岛7月28日电)
来源: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海南日报 http://hnrb.hinews.cn/html/2014-07/29/content_25_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