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东岛的“野牛”并非群岛野生。公元前2世纪,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西沙,由于当时岛上不具备人类生活的条件,便在西沙各岛放牧一些从大陆运送过来的黄牛,以宣誓对西沙群岛主权的拥有。后来,其他各岛上的黄牛因环境恶劣逐渐灭绝,唯有东岛的黄牛生存至今。早在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分乘军舰前往西沙群岛查勘岛屿时,带去不少的牛羊在西沙群岛放养。最广泛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途径西沙群岛时,在每个岛上都放养了一些牛,唯有东岛适合牛的生存被保留了下来困。郑庆杨报道,西沙群岛本来没有牛,二战时日军抢掠大陆的家畜作为补给,被美英盟军飞机轰炸后而野化,但数量极少。1957年,“西南沙开发队”购买了17头黄牛乘“海福利号”机帆船到西沙永兴岛,经过和日军遗下的野公牛交配后,数量便逐渐增多。1959年“西南中沙工委”成立后,永兴岛己没有牛群太多的生存空间,便全部运到东岛牧养,由于疏于管理放野后的牛遭到滥杀。1988年1月,“西南中沙工委”把野牛移交给驻守东岛的部队。部队接管后,在节日才批准定量猎杀,黄牛得以正常持续发展。
2003年,孙立广从牛塘采集一根长126cm的沉积柱DY2,通过多方而沉积学的研究,确定了“野牛”登岛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650年前后,经史料查证,这一时期恰值明、清王朝交替,战乱不停,这为难民挺而走险携带黄牛移居东岛提供了可能。
节选自:《西沙群岛之东岛“野牛”及其启示》,作者:高腾云、吕超、傅彤、廉红霞。来源:《家畜生态学报》2012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