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沙气象台或称东沙观象台、观测所。为了提供航海所需之气象消息,以减少船隻之损失,民国 13 年,英国驻华公使建请北京政府外交部,由英方在东沙岛上建置天文台;然北京政府以建置天文台事涉国家主权,拒绝英方之要求,遂拨款 12 万元大洋,由海军部海岸巡防处许继祥负责监造。由于东沙环礁附近海域之风浪,影响船隻运送建筑器材与观测气象器材等,至民国 14 年 3 月 19 日,方完成气象台及无线电台、灯塔等建筑工程。
气象台位于东沙岛上的最高处,台内装设有气象仪器、储料所、淡水池及弹药库等设施。气象台所测得之气象讯息,每日下午二时及晚上七时,透过无线电台送出,若有颱风或突发之气象讯息,则随时发送。东沙气象台分别与上海徐家汇、香港、菲律宾及海防、东京等之天文台,每日交换气象讯息二次,并提供海上航行船隻所需之最新气象消息。 至于气象台的人员编制,共有 23 人,职员 8 人及技术人员 15 人。职员中,设所长、副所长兼技师、副技师、医生等各1 人,及通信士 4 人,隶属于海军部海岸巡防处。气象台人员之任期为一年,每次驻岛时间为半年。气象台人员所需之粮食、药品及燃料等物资,每半年于驻岛人员更换时一併搬运;每年气象台之预算经费,约需四万元。
日军佔领东沙岛后,运用气象台之设备,提供日本军舰航行所需之气象消息,被美国军机轰炸,破坏了气象台之部份设施。等到日军投降后,我国接收及规划重建气象台,并于民国 35 年 2 月,向英国提出协助之请求,英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同意提供派遣运输舰支援。英国运输舰,除了运送我国气象台人员登岛、载运气象站之物质外,并协助修理气象台站之住宅和淡水蒸馏厂,至民国 35 年 6 月,由我国东沙管理处接管。在气象台恢复工作后,民国 36 年 2 月,英国驻 华大使馆致函我外交部,以其修理气象台站之住宅和淡水蒸馏厂之材质为其自有资源,并认为东沙岛的气象台,为我国所有,而气象台「原为保护中国海岸而设」,上述之修理费用共 402 英镑,理应由我国支付。外交部以气象台为海军主管单位,遂请海军总司令部办理支付该项修理费。此费用在英方的催促下,方在行政 院同意支付下,至民国 37 年 2 月,英国驻华大使馆收到修理费汇票。
民国 49 年 10 月 1 日,因东沙管理处改为东沙守备区指挥部,原隶属于东沙管理处之气象台,改为独立之东沙气象台,隶属于海军气象中心,归东沙守备区指挥部军事指挥。基于高空气象资料的重要性 ,民国 59 年,在联合国气象组织(WMO)的邀求下,国防部核定东沙气象台为探空作业单位,首先于民国60 年,增建东沙探空台之雷达罩;并完成东沙探空台建筑工程,民国 62 年 2 月1 日正式开播,每日提供两次探空资料,履行国际气象义务。有感于东沙探空台 建台过程至为艰难,民国 62 年 4 月 8 日,当时海军总司令宋长志上将特立碑记
目前,海军气象中心与中央气象局合作,建有东沙(及南沙)等 2 个合作气 象站。 气象台之主要任务为执行探空作业,将蒐集之各项气象资料,提供中央 气象台,作为天气分析及预报之用,此一气象台为附近百馀浬唯一的气象台,可知其重要性。由海军驻守之气象台,每天早上 7 点 15 分左右,固定灌製氢气球,于汽球底下扎绑无线电探测仪升空,数分钟后,无线电探空仪繫在填充氢(氦)气 之高空气球之下,以每分钟 300 至 350 公尺之速度上升,探测各高度之气压、温度、湿度,每隔 1 秒或数秒,由无线电发射器依序发送观测信号,由高空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接收气象资料,整个过程历时约 30 分钟。 中央气象局台北、花莲气象站之高空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均常态性依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每日 2 次于上午 8 时(国际标准时 0 时)及下午 8 时(国际标准时 12 时),东沙气象站于上午 8 时(国际标准时 0 时)完成探空作业,观测结果并利用网路或卫星线路,即时传回本局,再与国际间交换同时之作业结果;遇有剧烈天气系统(如颱风及 梅雨锋面等)临近或影响台湾时,前述三气象站将增加探空作业。
图:民国 60 年所增建东沙探空臺之雷达罩
资料來源:国防部情报參谋次长室编印,《中国南海諸群岛地誌》,民国 64 年6 月30 日,附图。
图:民国 60 年代所見东沙探空臺之外观
资料來源:国防部情报參谋次长室编印,《中国南海諸群岛地誌》 ,民国 64 年 6 月 30 日,附图。
图:东沙探空臺开播典禮之与会人员, 於民国 62 年 2 月 1 日合影留念。
资料來源:国防部情报參谋次长室编印,《中国南海諸群岛地誌》 ,民国 64 年 6 月 30 日,附图。
图:记錄东沙探空臺成立经过之碑文,收於东沙探空臺内。
资料來源:余澄堉提供,民国 97 年 8 月 22 日。
节选自:台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网站 《東沙島地方志資源調查委託辦理計畫 成果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