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诸岛,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早在秦代,秦始皇一统神州,我国就是一个濒临南海的国家。据《史记》记载,当时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市),已是南海各地土特产的集散地。
汉代,我国人民根据海水涨退的自然现象,称包括南海诸岛在内的南海为“涨海”。
三国时,吴国派朱应和康泰远航南海,访问扶南国。隋大业三年常骏、王君政等纵渡南海,到达赤土国(今马来西亚)。东晋著名僧人法显和唐朝著名僧人义净,都曾取道南海来往于中国和印度之间。据《旧唐书》卷41“地理志、岭南道、振州”和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条中记述,至唐末,在琼州设置了都督府,把西、中、南沙群岛划入行政区,隶属振州(崖县)管辖。
宋代,我国人民首先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因而对南海诸岛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定名。如周去非著《岭外代答》(1178年)卷一中有:“传闻东大洋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的记载,把西沙和南抄分别用长沙和石塘来称呼。赵汝适写的《诸蕃志》1225年)“海南”条中说:“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已把西沙和南沙当作航行险地。
元代,我国航海的规模更大,祖国大陆和南海诸岛的交通已相当频繁,对南海诸岛的了解也比较深入。据《元.史·史弼传》记载,1292年,元将史弼率军五千去爪哇时,就曾“过七州洋万里石塘”。汪大渊在《岛夷志略》(1349年)一书中,提出了对南海诸岛整体的认识。认为“石塘”由潮州生成,分三脉向南伸展,一向爪哇,一向帝坟岛,一向昆仑岛。
明代,我国的航海事业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在永乐至宣德年间(1405年一1423年)伟大航海家郑和、费信、马欢等人七下西洋,对西沙和南沙进行了考察和记述,著有《星搓胜览》和《流涯胜览》。茅元仪写的《武备志》(1621年)中转录有郑和下西洋针路图,图中有“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可能是“万里”之误)和“石塘”。可见,至少到明代,南海诸岛就已正式列入我国的版图。
清代,对南海诸岛的了解更加深入,记述更加详细,所绘地图更加明确。如陈伦炯写的《海国闻见录》(1720年)一书中,不仅对东沙和西沙有详细的记述,而且在该书的“四海总图”上,就己清楚分出“沙头”、“长沙”、“七州洋”、“石塘”等,在沿海图上绘出了东沙岛。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的《海语》(1820年)一书,不仅指出了中沙群岛的存在,而且还对中沙群岛进行了描述。可见,清初已把南海诸岛分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岛群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当时中国政府发现日人在东沙岛偷采磷矿后,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伏波”“深航”两舰、前往西沙群岛视察,在一些较重要的岛上悬旗、立碑、鸣炮,重申为我国领土,并对各岛重新命名。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曾一度侵占我国的南海诸岛。抗战胜利后,日帝退出南海诸岛。1946年冬到1947年春,当时中国政府在各国公议下,派遣海军接收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改定了各岛、礁、沙、滩的名称,并在永兴岛和太平岛上建立了石碑,把南海诸岛划归广东省管辖。
南海诸岛是我国领土的事实,不仅载诸于史册,有案可查,而且在各群岛上还保留着大量我国人民活动的历.史见证。如房屋、坟墓、铜钱、水并、瓷器和庙宇等。其中坟墓如南沙群岛北子岛的二座清墓,其碑文一署“同治十一年翁文芹”,一署“同治十三年吴**”,属太平岛的清代坟墓;东沙岛上有1907年被日人所毁的130多座坟墓等。铜钱如1920年在西沙群岛珊瑚礁下约1.5m处,发现少量的王莽钱和大量的明代铜钱“永乐通宝”及1974年在西沙群岛发现的大量汉、唐、宋、明等朝代的铜钱。瓷器,如1974年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和东岛上发现的包括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的90多件瓷器等。庙,如东沙岛上有清初我国渔民建的“大王庙”及大王庙被毁后重建的“夭后宫”;西沙群岛上有13座小庙(有孤魂庙、娘娘庙、公庙、石庙、土地庙等不同名称);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上有“观音庙”,南钥岛、中业岛上有庙宇、祠堂等。这些庙宇大多建于清代,是我国封建时代乡土社祭观念的反映。
南海诸岛上我国人民活动的遗迹和遗物的保留和发现,无可辩驳地证明,至少在唐代以来,我国人民就在这里生活和居住了。因此,18世纪以来,各国来往船只和测量舰艇,凡航至南海诸岛的。无不发现我国人民是岛上的唯一居民。
事实证明,南海诸岛虽然远离祖国大陆,但是,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我国人民就一直在这里航行和从事生产活动,是我国人民早最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和最早行使政权的祖国壮丽河山的一部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节选自:《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作者:刘南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