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古已有名。《山海经》卷十三“海内东经”记述,“郁水‘今西江)出象郡(今广西)而西南(今三水市)注南海。”秦始皇统一北方后,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大军进入岭南地区,并置桂林、象和南海三郡,包括现今两广和越南的北部与中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象郡和南海郡面临南海,可见南海即为中国海的一部分。秦末汉初岭南发生叛乱,汉武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派大军平叛,重新统一南方,地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澹耳等九郡(汉朝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其中珠崖和澹耳为今海南省,交趾、九真和日南为现在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对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统治延至南汉大有十二年〔公元937年)。古称占城、林邑(今越南南部)则是当时中国的藩属。至迟从汉武帝时起,中国政府即多次派遣使者从华南乘船出发,到南海和印度洋沿海各国修好,说明此前华南与这些地区的民间商贸和交通运输已很频繁,汉朝已形成了一条从番禺去印度洋沿海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何纪生等,1977)。我国船只在南海诸岛邻近海域活动自不待言。南海是有潮海,多台风和风暴潮,遇风暴潮时海水陡涨,故古时又称涨海。汉晋古藉常见涨海之名(晋朝郭璞对《尔雅》释鱼条作注,“螺大者如斗,出日南涨海中”)。中古时代的外国人也使用涨海地名。《苏莱曼游记》记述阿拉伯人Suleiman于851年由印度航海来中国,经过Chapa(今柬埔寨)后就到了Canhay(涨海)。
南海诸岛基本上是珊瑚礁。公元1世纪东汉时广州河南鹭江下渡人杨孚著《南裔异物志》就使用“涨海崎头”表示南海珊瑚岛礁。’对南海诸岛,三国时仍称崎头,万震著《南州异物志》说;“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把外观棕黑色的珊瑚礁喻作磁石。又有人称为“珊瑚洲”。吴国人康泰于公元225一230年出使扶南(今柬埔寨),回国后写作《扶南传》说;“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宋朝中国舟师己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导航技术上了一个台阶,航海能力增强,对南海诸岛了解多些,泛称为“长沙、石塘”,是南海诸岛众多灰沙岛、环礁、暗沙的总称。南宋时桂林地方官周去非1178年著《岭外代答》卷一“地理门·三合流”条指出海南岛西南的交趾洋,“分流为三:……其一东流,入于无际,所谓东大洋海地……,传闻东大洋海,有长砂、石塘数万里、”宋朝王象之著《舆地纪胜》卷一二七“广南西路吉阳军,风俗形胜”条转载义太初序《琼管志》(1203-1208年):“吉阳(令三亚市),……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南宋泉州口岸官员赵汝适(音括)著《诸蕃志》<1年),序言中提到南海诸岛海图,此图“有所谓石床、长沙之险”卷下“海南”则称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床”。闽语床、塘音近。石塘指环礁,石床指礁坪,均形似。元朝仍称万里石塘(《元史》“史弼传”)。元朝汪大渊于1329-1349年间泛海南洋一带,历数十国,对南海及周边颇熟其详。1349年著《岛夷志略》明确指出南海的边界在竺屿(马来半岛岸外的奥尔岛)。明朝万历《广东通志》(1602年前成书)用“长沙海、石塘海”统称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清初徐葆光著《中山传信录》(1710年)首次称南海中属于我国的岛礁为“南海诸岛”。1755年绘制的乾隆《皇清各直省分图》及1817年绘制的嘉庆《大清一统天下图》都绘出了南海诸岛(史棣祖,1975)。广州海员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的《海录》(1844年)一书的附图。把南海标记为大明海。外国人称南海为南中国海。
南沙群岛古名万里石塘,始见子古藉《宋会要辑稿》(清朝徐松辑稿〕月‘真里富国’”(今泰国庄他武里府)条:“欲至中国者,自其国放洋五日抵波斯兰〔今柬埔寨沿海某地),次昆仑洋‘昆仑岛附近循公河口海区),经真腊国(今柬埔寨,当时拥有谓公河三角洲),数日至宾达椰国(今越南藩朗嘎那角一带),数日至占城界(越南东南沿海),十日过洋,傍东南有石塘,名曰万里,其洋或深或浅,水急礁多,舟覆溺者十八,绝无山岸,方抵交趾界(越南中部沿海),五日至钦(州治在今钦州市〕、廉州〔州治在令合浦县),皆计顺风〔夏季西南风)为则”。钮仲勋和文焕然(1991)不同意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解释此处万里石塘为今中沙群岛,而认为是指今南沙群岛。笔者赞成,因为南沙群岛处于从占城南界到交趾南界航线的东南侧,所述南沙群岛海区“或深或浅,水急礁多”,“绝无山岸”是完全反映其海洋地理特征的;而该条所记述的是一条沿岸航线,从今庄他武里府出发,沿柬埔寨、越南和广西海岸到目的港合浦,不经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海域,更不经过西沙魏岛与中沙群岛之间的西沙东海槽〔令新加坡一香港习惯航线),况且西沙群岛的石岛和高尖石两个小岛还有点“山岸”。
最早将南海诸岛分群并如实地在图上标示与命名者,见15世纪初叶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1402年),该图上方的石塘,当指东沙群岛,下方的石塘当指南沙群岛,居中的长沙为西沙群岛(刘南威,1991)。15世纪中叶的《郑和航海图》(原载茅元仪著《武备志》卷二四O,称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1621-1627年印)。它所记述的大概是明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最末一次下西洋的情况。该图将东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统称“石星石塘”,西沙群岛称“石塘”,南沙群岛称“万生石塘屿”〔应为万里石塘屿)。此后不同时代对南沙群岛命名不同。明朝黄衷著《海语》(1}年)卷下“畏途。万里石塘”条称西沙群岛为万里石塘,而在“畏途·万里长沙”条云:“万里长沙在万里石塘东南”。显然是把南沙群岛称为万里长沙。稍后的t}世纪40年代,顾阶著《海搓余录》说:“干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七百里外,相传此石比海水特下八九尺,…万里长堤出其南,一又有鬼哭滩。”干里石塘显然指中沙群岛,称南沙群岛为万里长堤。粤口语哭即喊。鬼哭滩即今南沙群岛九章群礁西南部的一个小礁鬼喊礁现存之最古老之地名。罗先洪著《广舆图》(1554-1557年刻)卷二的附图以“长沙”专指南沙群岛。清朝陈伦炯著《海国闻见录》(1730年)上卷“南洋记”将南海诸岛分为现在的四群,附图中的“石塘”当指南沙群岛。康熙丙申年(1716年)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间政府测绘刊出的地图将南沙群岛称为“万里石塘”。当年任华南地区政府负贵人林则徐积极支持学者魏源著《海国图志》(1842),该书附图称西沙群岛为万里长沙,南沙群岛为千里石塘。
地区发现后的开发,增加了对地区的了解,相应给许多小地点命名。战国时的《逸周书》“王会解·伊尹朝献”提到有人向商王汤(公元前1766一1754年在位)建议“……正南,……请令以珠巩(珍珠)、碑媚〔术渭)……为献”,反映了华南先民在南海捕捞的点滴。自古以来,华南沿海渔民利用季风,冬春顺东北季风至南海诸岛捕捞水产,夏季台风到来之前顺西南季风驶返华南,少数人留岛继续生产至次年或若干年后待来人接替。据查,海南省琼海市地方志白1681年始,就系统记录了琼海渔民赴南沙捕捞情况.海南岛渔民总结自文昌县清澜港或琼海市潭门港开赴南海诸岛、华南大陆和南海周边作业应用指南针航海针位和更数,即航向和航程,写下《更路簿》(或《水路簿》),至迟始于清初,至今世代相传.数百年来不断充实,出现多种抄本(何纪生,1987;曾昭漩、曾宪珊1991),记载了南沙群岛地名76处,命名面覆盖整个南沙群岛,皆琼人俗名(刘南威,1985,1991)。
据说1707年英船“密克勒斯费”号称南沙群岛为“密克勒斯滩”。英国殖民主义者1867年派测量船Rifleman”号偷测南沙群岛海图,擅将南薇滩称为Rifleman Bank,将郑和群礁称为Tizard Bank,将南威岛称为Spratly Island等等,(见(China Sea Directary),统称南沙群岛为Spratly Island。日本帝国主义1920年擅自将南沙群岛称为“新南群岛”。法国殖民主义者930-1933年派舰侵占南沙群岛几处岛礁,偷测海图和非法命名,他们都比中国对南沙群岛的命名晚得多。而且这些英、日、法殖民者均记录了他们登礁时都无一例外地见到居住在岛上的中国人。中国人是南沙群岛的真正主人。
1935年1月,中国政府机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第一期公布中国南海各岛屿中英地名对照表,称南沙群岛为团沙群岛,称中沙群岛为南沙群岛,列出岛礁名96个。1947年12月1日,中国内政部重新审定南海诸岛地名,公布中外,原南沙群岛改称中沙群岛,团沙群岛改称南沙群岛(冯仁鸿,1992)。从此中国所有官方文件及出版物均用南沙群岛名。1983年4月24日,中国政府机构中国地名委员会公布”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其中南沙群岛地名93处,采用了不少琼人俗名。
节选自:《南沙群岛自然地理》,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主编:赵焕庭。1996年3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