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本站 www.Unanhai.com,认识中国南海诸岛从这里开始!

南海标准地名

三沙

海南岛渔民开发经营西沙、南沙群岛的历史功绩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不详 人气: 发布时间:2012-09-05
摘要: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像颗颗明珠分布在烟波浩渺的南海上。它们与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一起总称南海诸岛,共有二百多个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分布范围广阔,资源富饶,风光绮丽,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近几百年来,我国海南岛文昌县、琼海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像颗颗明珠分布在烟波浩渺的南海上。它们与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一起总称南海诸岛,共有二百多个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分布范围广阔,资源富饶,风光绮丽,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近几百年来,我国海南岛文昌县、琼海县等地渔民进一步在西沙、南沙群岛航海、生产和居住。他们组织船队,世世代代在南海捕捞海参、海龟、贝螺、珊瑚和鱼虾等海产品,在岛上盖屋建庙、挖掘水井、种植椰树和农作物,为开发经营祖国南疆宝岛流血流汗,甚至英勇献身李建立了光辉的历史功绩。

      (一)
      我国渔民开发经营西沙、南沙群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让我们首先从我国人民发现和开发这些宝岛说起。西沙、南沙群岛位于蓝天碧水渺无边际的南海上,从海南岛榆林港到西沙永兴岛有一百五十海里,到南沙群岛路程就更远了。在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周围海岸居民要发现这些低矮、狭小而且分散的珊瑚礁岛屿,并不是很容易的。我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发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我国已有较高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探魏三国期间开辟了从广州出发、沿海南岛东部海面南下、直抵越南中部海岸的新航线。·而在此以前,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看,航船只能穿越琼洲海峡,经北部湾,沿越南东海岸南下。这条经过海南岛以东的新航线要通过西沙群岛附近海面,随着航船多次往返和不时发生触礁沉船事件,我国航海者自然就发现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在西沙群岛南面,发现的时间稍晚一些。广东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一九七五年在西沙群岛北礁发现的我国南朝时期的青釉陶罐租附杯,证明这条航线的开辟时间是在汉魏三国时期,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人民早在汉代就已发现西沙群岛的事实。

      我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还进一步证明,西沙、南沙群岛自被发现后,就一直与祖国内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唐宋以来我国就已经有人到西沙群岛居住,从事开发经营。甘泉岛就发现了当时我国人民的居住遗址和各种遗物、遗迹。③海南岛渔民之所以能承担开发经营西沙、南沙群岛的历史任务,不仅是由于地理邻近,生计所需,更重要的是咧挡时已具备了从事远海渔业生产的条件,包括人员、航海技术以及对西沙、南沙群岛早有调查、了解等等。唐宋以来,福建和广东大陆沿海地区曾有许多人移居海南岛,其中就不乏富有航海经验的商人和船工。④著名的航海针经书妙灰风相送》和《指南正法》(英国牛津大学保存有手抄本),分别成书于明代晚期和清代康熙末年,是福建航海舟师的秘本。⑤而海南岛许多渔民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世代传抄的航海针经书《水路簿》(又名《更路簿》,下同),内容与《顺风相送》、《指南正法》一脉相承,有许多柑同或相似之处。

      海南岛渔民去西沙、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等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下面仅根据近代、现代的中、外资料列举一些例证:
      1.文昌县铺前公社七峰村老渔民蒙全洲叙述家史,仅他的家庭从曾祖父蒙宾文起至他连续四代都到西沙、南沙群岛做海(“做海”是海南方言词语,意为到海上捕捞海产)为生。蒙全洲上三代每代以三十年计,共约九十年。蒙全洲本人生于清光绪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上魏九十年可至十八世纪末,即清代乾隆(公元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末期,距今近二百年。蒙全洲还说,蒙宾文年青时是由本村老渔民带同出海,可见七峰村渔民去西沙、南沙群岛的时间至少已有二百年以上。
      2,清宣统元年(公元一九O九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深航、广金、伏波三舰一百七十余人巡海视察西沙群岛。他们在岛上遇见正在描捉海龟、海参的文昌渔民,又在晋卿岛看到渔民的椰子树和珊瑚石孤魂庙,椰子树和珊瑚石上有一八五O年德国人上岛时刻写的文字,椰子能活百年以上,若从一八五0年上溯五十年可至清代嘉庆(公元分七九六至一八二O年)之初,距今也近二百年。
      3 一八六七年年(清同治六年)英国船来福曼(RlFrEMAN)号到我国南沙群岛测量,据报导津每岛俱有海南渔民之足迹,议捕取海参、介贝为活,颇多常年居留于此,而由海南居民每岁遣小舟来此,供给粮食,易取参贝。”⑧
      4一九一八年日本人小仓卯之助带队到我国南沙群岛“探险”,在北子岛、南子岛、中业岛、西月岛和太平岛五地见到中国渔民的房屋、庙、墓、水井和椰树等,并在北子岛与三名中国渔民交谈。渔民们向他介绍了南沙群岛的地理环境、海洋资源以及他们的生产,生话情踢。一;他的有关著作中还附有一幅有十一个岛礁方位、距离的地图。⑦图上所绘岛礁的方位、距离与我似现今所见的《水路簿》记载完全一致。
      5一九三O年和一九三三年法国两次侵占我国南沙群岛,法舰所到之处都见有海南岛渔民的生活痕迹。他们在太平岛见到了我国渔民的蕃薯地,在南子岛见到了我国渔民何养的小鸡,同时,他们通曾在南威岛、中业岛和南子岛等地遇见我国渔民,其中并有小孩二人。法国人曾为一个少年渔民摄影,这张照片以及蕃薯地和房屋的照片均刊登在同年出版的法国《图解》杂志上。⑧我们无需摘引更多的资料了,,仅仅这儿条中国官方的和民间的,。东方和西方国家的i现场记录就足以证明:我国渔民一直在西沙、南沙群岛生产租居住,我国人民是这两个群岛的无可争辩的主人。
 
      (二)
      西沙、南沙群今和中沙、东沙群岛一样,都属于珊瑚礁岛屿,除个别为露出海面的古火山雄外,全由姗瑚虫的右灰质骨骸聚集而成。岛礁总数虽有二百多个,露出海面的岛屿、沙洲并不多,而且面积小,海拔低。西沙群岛中最大的永兴岛面积一点八五平方公里,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太平岛仅零点四三平方公里。西沙群岛中石岛最高,海拔十五点九米,其余岛礁一般为三至五米,大潮时有些还会被淹没。由于地处热带,常年高温多雨,岛上树木茂盛,海鸟云集,鸟粪成层。海面下,珊瑚礁有三级阶地组成浅海地带,水深分别为三至五米(退潮时有礁滩或礁石露出)、十五至二十五米、四十五至六十米。浅海地带面积宽大,地形极不规整,珊瑚礁凹凸不平,对船舶航行危害甚大。历史上曾有许多船只在此触礁沉没,航海者视为畏途。但它却是海洋生物的良好栖息场所,出产各种海参、贝螺、珊瑚,还有海龟、欢增、龙虾、海带等。大海里鱼类多达一千余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金枪鱼、纹鱼、石斑鱼、鳖鱼等兰十余种。西沙、南沙群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产资源深深地吸引了海南岛渔民。他们来到这里后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努力开发经营,使海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批海货远销各地,大受市场欢迎,也给渔民增加了经济收益。需求促进生产,致使更多渔民前来西沙、南沙群岛参加开发行列。

      到西沙、南沙群岛的渔民大都属于文昌县和琼海县,临高、陵水、万宁、崖县等地也有。文昌渔民去的时间最早,人数也多,包括铺前、清澜、东郊、文教、龙楼等港口集镇周围数十个村庄。琼海渔民主要在潭门和长坡附近,从清代末年起跃为海南之冠而直至现今。目前,海南岛各地依靠在西沙、南沙群岛捕捞为生的渔民和家属已有数万人。由于渔民在西沙、南沙群岛的历史甚长,生产组织和作业方式也有变化。下面仅以清末至解放前的四、五十年为例作些介绍,因为这一时期的生产者有许多人还健在,他们提供的亲身经历丰富可靠,而且这一时期的生产方式与前相比变化不大,可以藉此推测古代的生产状况。
 
      在旧社会,渔民生活在底层。他们一般无力进行远海渔业生产,大都受雇于渔栏主。此外也有少数渔民自行组织,向渔栏主借贷资金,祖赁渔船。渔栏主在集镇上开设店铺,向地方政府领取执照,缴纳税款,利用渔船和资金剥削渔民,获取利润。去西沙、南沙群岛的渔民都有严密的组织,以渔船为单位订立契约合同。渔船由富有航海和生产经脸的渔民当船长,每船渔民多者达二十至二十五人。渔民各有分工,依工种和技术高低领取报酬。

      当时去西沙、南沙群岛的渔船都是二桅和三桅风帆船,载重二、三十吨至四、五十吨,每船配灿板四至七只。生产作业在灿板上进行,大船只供运载食宿之用。渔船在每年冬季乘东北向季风甫下,先至西沙群岛,有些渔船就留下生产,另一些继续南下至南沙群岛。半年后,即至第二年春末夏初乘西南向季风北返,有些渔民则在岛上居留。渔民在西沙、南沙群岛的作业主要是捉海龟、捞海参和拣贝螺,依据各种海产的生活习性,采用不同的捕捞方法。海龟是徊游性爬行动物,一般每只重五十至一百公斤,每年夏秋季节成群结队地到西沙、南沙群岛爬上海滩产卵。捉海龟都在夜间,乘其产卵阳后回海之际逐一掀翻。一岛如有二、三人,每年可捉三、四百只。海参属于棘皮类,西沙、南沙群岛浅海地带极易生长,品种多,产量大,著名的有梅花参、白尼参、黑尼参等。退潮时,一般的海参如黑狗参、万桂参等可在礁盘上拣拾,.名贵的则需潜入水底捞取。渔民都练就了一身潜水本领,往往能深至十米左右。再深,渔民需借助工具—用一条长竹竿,一端装个带倒刺的铅陀,另一端曳条长绳,将铅陀击中海参后,收绳和竹竿将其带上。西沙、南沙群岛的贝螺也很多,渔民主要采集碎碟、马蹄螺(俗称公螺)、虎斑贝等。碎碟个体甚大,双壳有重至百公斤者。它们在珊瑚礁上固着生长,渔民用刀在壳内割断纫带,仅取其肉。马蹄螺呈圆锥体,每只重约半公斤,壳的珍珠粉质量甚高。早期,渔民只取肉,把壳丢掉。清末前后英、日等国在新加坡大量收殉马蹄螺壳,价格也高,许多渔民遂转向这项作业,使其他产品退居次要地位。这项作业的主要发起人是文昌县文教镇后田村渔栏主黄学校,数十年间他曾因此获得大利。除上述几项主要作业外,渔民在西沙、南沙群岛还捕捉鱼类、欢渭、龙虾,采集珊瑚、海带等。

      每年夏秋季节,西沙、南沙群岛都有猛烈的合风或强风,使渔船不能进行正常活动。为了争取这半年生产时间,很久以前就开始有渔民上岛居住,使季节性生产发展到常年生产、,肖然石舟往昔每年冬春二季渔民也要上岛卜如捕海龟、晒肉干。取淡水柴草、祭祀以及种植椰树等犷然而这和常年住岛毕竟不同。渔民住岛,每岛吮般三、五人,需储备半年以上的粮食和用品,到冬季才能补充给氛西沙、南沙群岛各岛屿凡、有淡水者,几乎都有我国渔民住过,如西沙群岛的东岛、永兴岛、北岛、赵述岛、南沙洲、深航岛、晋卿岛扛珊瑚岛、甘泉岛和金银岛,南沙群岛的北子岛和南子岛、太平岛、中业岛、南钥岛、南威岛、安波沙洲、西月岛、马欢岛等岛屿,均有海南岛渔民居住过。有些岛相距较近犷渔民住在一地,同时照顾局围地区的生产,如西沙群岛的北岛、中岛、南岛,渔民仅住北岛。住岛期间,渔民乘灿板在海上活动,继续进行各项作业。由于在岛上常住,也就增加了尸些在陆地上进行的生产项目,如捕捉海鸟、种植果木、蕃薯、玉米、蔬菜和何养家禽等。

      据调查,、曾经住岛生产的渔民人数甚多,不少老渔民至今仍健在。他们住岛的时间长短不等,少者一、二年,多者十几年,如文昌县龙楼公社渔民符宏光在南威岛住了八年兮陈鸿伯在南予魏等地住了十八年。

      远海渔业生产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劳动,且要冒极大的风险。渔民们常年累月地在海上飘泊、游咏、潜水,‘在岛上也是过着孤寂的生活,航海劳动不仅流.血流汗,许多人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些遭遇灾难或患病而死去的渔民,数百年来何止千百人。同伴们将死者埋在岛上,至今还能见到他们的坟墓和石碑,而在近数十年去世的渔民,生者还能一一详数他们的姓名、去世年月、埋葬地点以及他们生前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这些渔民虽然去世了,但他们开发西沙、南沙群岛的功绩将与南海的波涛共存,他们的事业已由他们的后辈继承并正在发扬光大。
 
      (三)
      海南岛渔民在西沙、南沙群岛航海,除渔船和罗盘外,所依靠的是一本《水路簿气这是一种益海指南针经书,世代手抄流传,许多抄本至今仍保存在海南岛渔民手中,有些还是五十多年前抄录的,②

      《水路簿》的各个抄本在篇幅上繁简不一,文字上也有差异,、但结构和内容大体相同,主要包括西沙更路篇和南沙更路篇两篇,少数本子还有国外更路篇。
       西沙更路篇的内容共一百余条,讲述从海南岛到西沙群岛以及在西沙群岛各岛礁之间的往返更路。海南岛出发地有文昌县铜鼓角、琼海县潭门港、万宁县大洲岛、陵水县乌头和崖县牙龙头、铁炉港等地。渔船到西沙群岛一般先泊于七连(渔民对宣德群岛的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等七地的联称),也有些船先停于干豆(北礁)、猫兴(东岛)或半路峙(中建岛)等地。南沙更路篇共约二百条,讲述从西沙群岛到南沙群岛以及在南沙群岛各岛礁之间的往返更路。去南沙群岛的渔船大都从西沙二圈(玉琢礁)、三圈(浪花礁)、白峙仔(盘石屿)、半路峙等地启航,一般先至南沙群岛双峙(双子礁),也有先到锣孔(马欢岛)等地的。南沙群岛岛礁众多,范围广阔,一艘渔船在一次生产季节里不能走遍,而只能分为几路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中、东、西三条航行线路。中线由双峙南下,经铁峙(中业岛)、第三峙(南钥岛)、黄山马峙(太平岛)、南乙峙(鸿麻岛)、秤钩峙(景宏岛)五大礁匡,再经无包线、目镜(司令礁)、深圈(榆亚暗沙)、簸箕、铜钟、光星仔,至石公厘(弹丸礁)、五百二(皇路礁)、单节线(南通礁)、‘墨瓜线等地。东线和西线又各分上下两路。东线上路由双峙出发,经红草线排、红草峙(西月岛)、锣孔、五风、半路线、鱼鳞(仙宾暗沙),至东头乙辛,东线下路由双峙经铁峙、裤档、三角、双门、断节(仁爱暗沙)、牛车英、脚坡至石龙(舰长暗沙)和海公(半月暗沙)。东头乙辛和石龙位于最东面,天气晴朗时可望见菲律宾巴拉望岛的朦胧山影。西线上路从黄山马峙起,经劳牛劳(大现岛)、上戊(永暑礁)、铜铣仔(华阳礁)、大铜铣、龙鼻、鸟仔峙(南威岛)至西头乙辛(日积礁);西线下路从秤构峙出发,经六门、石盘(毕生岛)至铜锐仔与西线上路会合。这几条是渔民常走的主要线路,各地还有通往周围地点的航线。若将各条航线连结起来,就形成一片蛛两,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清代晚期,海南岛渔民将在西沙、南沙群岛一带捕获的产品运至新加坡销售,于是西沙更路篇和南沙更路篇中都附加了几条通往国外的更路条文。西沙更路篇有从下峙(永乐群岛)、干豆、大圈(华光礁)、半路峙通往越南中部和南部海岸外罗、大佛、罗汉湾头的更路,渔船经此南下新加坡。南沙更路篇所附的出国航线有三条,第一条从西头乙辛经越南罗汉湾头南下,第二条从单节线、墨瓜线出发,经印度尼西亚纳土纳群岛的浮罗利郁、浮罗丑未、宏武变南下,第三条从鸟仔峙和西头乙辛直驶地盘(即马来半岛南端东岸的潮满岛)、东西竹、白石鹤灯,再进新加坡港。这些通往国外的更路仅有去针,没有回针,一因为渔民销货后都沿马来半岛和越南东海岸北上,至外罗向东北返回海南岛。

      《水路簿》主要是海南岛渔民前往西沙、南沙群岛的航海针经书,因此大多数抄本都只有西沙更路篇和南沙更路篇,只有少数抄本才有专门的国外更路篇。一国外更路篇讲述从广东大陆沿海和海南岛通往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各港口的更路,’内容与明清时期的航海针经书大体相同。

       《水路簿》更路条文写法基本一致,都有起点、终点、针位(方向)和距离(用航行时间表示)四个要点。如:大潭门与猫兴乾巽已亥对,十九更‘自石塘往大圈用乾翼,一更收。自三圈往锣孔甩乾巽驶,二十八更收。自铁峙往第三峙用向丙巳,二更收。回向子。自西头乙辛(日积礁)往地盘(马来半岛南端东岸的一潮满岛)用坤兼申一线,三十四更收。

      上述五条中,大潭门、石塘(永乐群岛,也称下峙)、三圈、铁峙、西头乙辛是起点,猫兴、大陈锣孔、第三峙、地盘是终点。乾巽己辛(142030勺、乾巽(135。)、丙巳(157030/)、子(860。)、坤兼申一线(2听。3D矛)‘,都是罗盘针位,也就是船的航向石罗盘扭用)分为盆十四孙,以夭干、地支和八卦的二十四字表示,每一字占15度,又分五线,每线8度,“更”是时间单位,用以计算航程距离“每天五更,每更约行十海里。从潭门港去西沙群的东岛,正常情况下风帆船需行三天半至四天。一风帆船行驶速度受风向风力和海流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更数往往有出入,长距离行船很难计算精确。《水路簿》针位大都采用罗盘上相对二字或四字表示(如乾粪或乾龚己亥),而航船往返又不按18度,直线对驶,因此阅读时需首先知道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方位。如三圈往锣孔,三圈在乾方,锣孔在粪方,航船自西北向东南用135。针位行驶。《水路簿》更路条文的往返针位与二地间的实际方位不完全相等,均有10至15度夹角。凡南北向航行,均偏向东北和东南犷东西向航行,则偏向东北和西北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渔船航行都在冬春二季,此时盛吹东北向季风,航船行驶时需偏东或偏北以抵消风力的影响,才能准确抵达目的地。如铁峙与第三峙实际方位是348度45分与168度45分相对,铁峙往第三峙需偏东11度15分,,行157度30分针位,第三峙回铁峙则行360度针位。
 
       通过长期航海和生产实践,渔民们对西沙、南沙群岛的珊瑚礁地形地貌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根据它们的特点加以分类,分别用很形象的专用字语来称呼它们。例如:
      峙—岛屿和一些沙洲。
      线、线仔、沙、沙仔—比较小的沙洲,远看一条线,近看一片沙。
      线排、沙排—暗沙或断续相连的沙洲。
      圈、扩—环礁的礁匡。
      塘—环礁中间的泻湖。
      门、孔—环礁的缺口,也即泻湖通往外海的水道石一礁盘上突起的礁石。
      马、浮马—孤立的礁石或过小的岛屿,个别大岛也有称马者,如黄山马(太平岛)。
      带坡马—大岛或陆地在水下延伸出去而露出水面的礁石。

      为了方便生产,渔民们在数百年间约定俗成,对西沙、南沙群岛各个岛洲礁滩都取了名字。这些地名绝大部分都包含着按地形地貌特点分类的上述专用字语,使人一看就知道各个岛姗礁滩分别属于哪一类。渔民给西沙、南沙群岛各个岛栅礁滩取的地名,仅《水路簿》里有记载的就有一百零七个,其中西沙群岛兰十四个,南沙群岛七十三个。·地名分总称、联称和单称三种。总称如西沙群岛称东海,意即在海南岛之东。联称如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称石塘或下峙,南沙群岛的双子礁称双峙。·单称最多,包括岛屿、沙洲、暗礁、暗沙、水道等共九十五个。此外,有些岛礁的各个部位还有小地名称呼。如干豆头、干豆尾、大圈北边门、大圈南边门等等。

      渔民所取地名的特点在于由名及地,突出特征,形象生动,通俗易记。他们取名的方法很多:
      以该地地形象某种物体命名,如双帆(高尖石)、鱼鳞、秤钩峙、铜铣、牛抓、锅盖峙(安波沙洲)、裤档、簸箕等,这一类数量最多。
      以该地某种特征命名,如白峙仔(礁匡上有一堆白色沙滩)、断节(礁匡断续相连)、石公厘(礁匡上突出一块圆形大礁石)等。
      以岛礁大小顺序命名,如大圈一、二圈、三圈、圈仔、第三峙等。以该地形状、深浅命名,如长峙(北岛)、圆峙(甘泉岛)、老粗峙(珊瑚岛)、三角、深圈等。
      以该地方位命名,如东头乙辛、西头乙辛、马东(在黄山马峙东面)、半路峙、半路线等。
      以该地水道数目命名,如双门、六门、五风等。
      以该地某种物产命名,如鸟仔峙、红草峙、红草线排、红草一、红草二、红草三等。

      海南岛渔民给西沙、南沙群岛各个岛洲礁滩命名已有很久的历史。西方和东方国家的一些航海者初次来到西沙、南沙群岛时,就曾向在当地从事生产的海南岛渔民询问这些岛礁的名称,并把一些地名按照渔民的海南岛方言语音拼写成英文或其他文字记在海图上。其后,我国一些翻译人员又把这些地名从外文再译成中文,由于不懂海南方言,不明这些外文地名的来源,往往造成错觉,以为外国海一图上的地名全是外国人所取,其实不是如此。例如一八六八年英国海军部编制的《中国海指南》(CHINAsEADIREcToRY),⑩里面所载sINCOwE和NAMYIT两个地名,就是渔民所称的秤钩峙和南乙峙,即今景宏岛和鸿麻岛。此外,如THI一TU、SUBI、ITUABA也是译自渔民的铁峙(中业岛)、丑未(清碧礁)和黄山马峙(太平岛)。

      《水路簿》是积累了许多代渔民航海经验的集体创作,它的成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海南岛渔民前往西沙、南沙群岛的开创时期,它已在孕育之中,逐渐有了部分更路条文。后来,有人抄写成简单的本子。这种本子经过长时期的银转传抄,反复验证,多次压增删修改,终于成了目前我们所见的各种抄本。从海南岛渔铸在西沙、南沙群岛的开发历史和《水路簿》的内容看,我们认为,西沙更路篇成书时间最早,南沙更路篇次之,这两篇中通往国外的条文最晚,大概是在清代晚期—道光(公元一八二一至一八五O年)至同治(一八六二至一八七四年)期间加进去的。一八六七年英国来福曼号船员在南沙群岛见到各岛俱有海南渔民足迹,且多常年住岛生产,这个时间可以作为南沙更路篇成书年代的下限。至于西沙更路篇的成书时间,依据蒙全洲的家史资料,大概在乾隆至嘉庆期间,甚至更早一些。《水路簿》中的国外更路篇内容与《顺风相送》、《指南正法》基本相同,且有先后继承关系。《水路簿》讲到新加坡东面有白石鹤灯一地,就是《指南正法》中的白礁仓白礁建灯塔导航当在新加坡兴起(即清代中期)以后,《水路簿》加进国外更路篇的时间看来应在这个时期或稍晚。

      (四)
      海南岛渔民留在西沙、南沙群岛上的另一重要历史遗迹是孤魂庙。这种庙数量甚多,几乎各岛均有,仅西沙群岛就发现了十四座,分布在东岛、赵述岛、北岛、南岛、永兴岛、珠航岛牙晋卿岛、广金岛、珊琳岛、甘泉岛等地,硕在南沙群岛的双子礁、中业岛、太平岛、南钥岛、南威岛、西月岛、一马欢岛等地也有,庙的规模同内地乡村的土地庙差不多。渔民们就地取材,用珊瑚石板或石块砌造。有些庙中设有神像或供器,还有门额、对联和神主牌。几东岛西南角孤魂庙对联写道:“前向双帆孤魂庙,庙后一井兄弟安。”永兴岛西部孤魂庙门额题“海不扬波”四字,对联是:“兄弟感灵应,孤魂得恩深。”北岛孤魂庙里有块神主牌,写着“明应英烈一百有余兄弟忠魂灵神位”字样。

      渔属称庙为孤魂庙,受祭者是“兄弟公”,这也是渔民们相互何的亲切称呼。渔民传说“兄弟公”共一百零八人,因航海失事或被海盗杀害而遇难,实际上是代表了因开发西沙、南沙群岛而英勇献身的所有渔民。按渔民习惯,渔船每年来到西沙、南沙群岛首先要设供祭祀,借级怀念先辈亲人,祈望死者保佑,生者平安,因而建庙祭祀。《水路簿》是我国渔民开发西沙、南沙群岛的科学记录,而孤魂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象的反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海南岛渔民在西沙、南沙群岛的生活历程。今夭,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确凿无误地证明西沙、南沙群岛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我国人民是这两个群岛的无可争辩的主人。

      (五)
      西沙、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我国人民很早就在这里航海、生产和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长期以来,历代中国政府对这些岛屿一直行使着管辖权,在外国殖民主义者插足之前的千百年间,从未发生过任何争议。二十世纪以来,日本、法国和越南等国先后凯觑我国领土西沙、南沙群岛,并数次武装侵占。为了保卫祖国对这些41海岛的主权。中国人民伺机敌恢,一次又一次地与外国浸略者进行了斗争,而海南岛渔民总是站在斗争第一线。

      日本侵占我国西沙、南沙群~岛有两次。第一次是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九年,日本乘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对外扩张,向东南亚一带掠夺资源。对我国西沙、南沙群岛,日本侵略者先是调查探测,继之大肆盗挖各岛的鸟粪矿,他们还驱逐我国渔民,强夺财产,破坏生产,遭到我国渔民的坚决抵抗。在南沙群赶南子岛的大树上,渔民就刻有“大中华南隅X,打倒日本人”的标语。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先于一九三七年侵占西沙群岛的东岛,其后又于一九三九年三月侵占全部西沙、南沙群岛,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才归还我国。

      法国殖民主义者在越南和整个印度支那建立起殖民主义统治之后,看到西沙、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便大造舆论,伪造历史,编造侵占我国西沙、南沙群岛的“理由”。一九三一年十二月,法国当局声称安南帝国对西沙群岛拥有所谓“先有权”,公然对中国的这些岛屿提出了领土要求,遭到当时中国政府的严正批驳。一九三三年,法国殖民当局进一步派军舰侵占我国南沙群岛部分岛屿,还发表所谓占领公告,在岛上立竿挂旗,埋“备忘录”等,煞有介事地闹腾了一阵。对子当时的法国当局的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中国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举国上下一致声讨,琼崖旅京同乡会等群众团体纷纷集会抗议,当时的中国政府也派员调查,并向法国当局提出了严正交涉。

      在西沙、南沙群岛现场,我国渔民们更是义愤填膺,对法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径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九三一年,法军登上南威岛,妄图利用我国渔民痛恨日本人侵占岛屿、盗挖鸟粪、驱赶渔民时情绪,将法国旗交给我渔民悬挂以与日本人对抗。这种阴谋当即被我渔民符宏光等人戳穿,他们将法旗扯碎,并从海南岛买来当时的新的中国国旗悬挂。一九三三年法舰的侵略行径也遭到我国渔民的坚决抵抗。例如,挂在南沙群岛南子岛、北子岛的法国旗被我国渔民柯家裕等人扯碎,旗竿砍倒做了床板。在中业岛,法军装在玻璃瓶里的“备忘录”被我国渔民王安荣从地下挖出扔掉,渔民郑兰锭则上树解下法旗撕烂。在太平岛,我国渔民也将法国旗扯掉,还将旗竿搬上渔船当桅竿用。法军处处受到抵抗,便企图用军舰撞击我国渔船,渔民黄学士等人沉着镇定,当即发射土炮自卫,法舰受伤后不得不逃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子一九四六年收回了西沙、南沙群岛。但是,法国驻越南殖民当局又于一九四七年一月派军舰窥测我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当即遭到中国驻军严词痛斥而不得不退回。‘法舰于返回途中,乘机侵占了我西沙群岛的珊瑚岛。一九五六年法国退出越南,原来被法国殖民当局侵占的我国西沙群岛的珊瑚岛被南越西贡当局继续占领。后来,南越西贡当局又非法侵占了我西沙群岛的其他一些岛屿和我南沙群岛的部分岛屿。一九七五年越南统一以来,越南当局继续非法占领我南沙群岛的部分岛屿,并毫无根据地对我西沙、南沙两群岛提出领土要求。

      数十年来,日本、法国及其以后的南越当局虽曾数次武装侵占或部分侵占了我国西沙、南沙群岛,我国海南岛渔民还是一直在那里生产和居住,并坚持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南越当局侵占我西沙群岛的珊瑚岛期间,对于我国渔民既害怕又凶残,曾多次劫走我渔民,劫掠我渔船,侮辱我国旗,但每次均遭到我渔民的坚决抵抗和我政府的强烈抗议而以失败告终。一九七四年一月,南越军队又多次寻衅,我人民解放军和民兵进行自卫反击,赶走了南越侵略军,捍卫了我国对这些岛屿的主权。海南岛渔民在这场自卫反击战中建立了新的功绩,并正在和全国人民一道,继续为捍卫我国对西沙、南沙两群岛的主权而斗争。

①《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徐闻”即今广东省徐闻县,在雷州半岛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合浦”即令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在北部湾北岸。二地均为秦汉时期港口。“都元国”,据考证在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附近(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上册第九十二丈,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
②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载《文物》杂志一九七六年第九期。由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报》,载《文物,一九七四年第十期。广东省博物礴、、广东省海南粉政区文化局《广东省酋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载《文物》一九七六年第九期。
④玛承钧《请蕃志校注》卷下附《海南》,一九五六年中华书局。
⑥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九六一年中华书局。
⑥据胡焕庸《法日凯舰之南海诸岛》,载《中国今日之边疆问题》第一一七页(正中书局一九三四年版)。
⑦(日)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一九四O年(昭和十五年)。
⑧见香港《南华早报》(英文)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八日。⑨琼海县橄门公社草塘大队老渔民苏德柳的《水路簿》,抄子一九二一年,见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西珍群岛文物调查简报,,载《文物》杂志一九七四年第十期。
⑩据陈泽宪所撰《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一文记载。作者曾见过一张清同治乙丑(公元一八六五年)琼海县潭门港邓有吉、曾圣姐等四十二人去西沙群岛描捞海螺到新加坡销货过冬的公凭(契约),载《历史研究》甲九六三年第一期。海南岛渔民去新加坡销货,实是南沙渔船在先,西沙渔船在后,两地应在清代道光年间已经有了通往新加坡的航路。(11)一八六八年英国海军部海图局编制的《CHINASE人DIRECTORY》,J·W·REED和J·WKING在仔MAINROUTETOCHINA”一文中写道:“AN15LAND,NAMEsINeowE155IDBYTHEFlsHERMNToTHEABouT30MxLEsToTHESOUTHWARDOFNAMYIT(一个岛,渔民说名叫“秤钩”,位于“南乙”南方约的海里)。英国人称鸿麻岛为NAMYIT,称景宏岛为sINcowE,‘显然是译自海南岛渔民所取的地名“南乙”、“秤钩”。
(12)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第一百九十二页听奇屿往麻六甲针路》,一九六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3)何纪生《谈西沙群岛的古庙遗址》,载《文物》一九七六年第九期。·
作者: 何纪生  来源:《学术研究》 1981年01期  
中国南海诸岛网(www.Unanhai.com)收集整理

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3-2022 www.Unanhai.com QQ:40681100     

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全部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意志或证实其消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