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路簿》载有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是在1974年公开报导后,才引起重视的。在有关单位收集的“苏德柳抄本《更路簿》”、“许洪福抄本《更路簿》”、“郁玉清抄藏本《定罗经针位》”、“陈永芹抄本《西南沙更簿》”、“林鸿锦抄本《更路簿》”、“王国昌抄本《顺风得利》”、“麦兴铣存《注明东、北海更路簿》”、“李根深收藏《东海、北海更流簿》”以及符宏光填绘的“西南沙群岛地理位置图”等几种民间航海针经书中,都载有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虽各种航海针经书所载俗名多寡不同,但名称却基本一致。上述《更路簿》共载南海诸岛琼人俗名96处,其中属于西沙群岛的有东海、千豆咬刚豆)、三峙、石塘(石棠、下峙)、二圈(二塘、二匡)、三圈(三匡)、猫注、把岛、曲手(三足峙、三脚峙)、大圈(大匡)、银峙、猫兴(猫兴峙、、半路(半路峙)、尾峙、白峙仔、红草门、双帆、船岩尾(船坎尾)、七连(七连峙)、圈仔、全富(全副)、八辛郎、老粗(老粗峙)、四江门等24处;属于南沙群岛的有北海、双峙(奈罗)、红草线排(红草沙排)、铁峙、红草(红草峙)、线排(沙排)、第三(第三峙)、罗孔(罗孔峙)、火哀(火哀沙)、裤作l(库归、裤归线仔、裤归沙仔)、三角(只角线、三角沙)、双门(双门沙)、五风(五风沙)、断节(断节沙)、鸟串(鸟串沙)、双担(双挑)、牛车英、脚坡、石龙、鱼鳞(鱼鳞沙)、东头乙辛(东首乙辛)、号藤(欧藤、省藤)、海公(海公沙)、铜金(铜金峙仔)、丑未(丑未线、丑未沙)、铁峙线仔(铁峙沙仔、铁峙沙排、铁峙线排)、双王(双王线仔、双王沙仔),黄山马(黄山马峙)、牛厄(牛桅、牛桅沙、牛桅线)、劳牛劳(刘牛刘、劳牛劳沙)、南乙峙(南密、南秘、南笔)、称钩(称钩峙、大称钩)、称钩沙(称钩线)、目镜(目镜线、目镜沙)、深塘(深圈、深匡)、簸箕(坡箕、北箕、半箕、簸箕沙)、铜钟(铜章、铜杯、铜镜)、海口线(海口沙)、光星仔、大光星(大公星、大光星沙)、石公离(石公厘、石公礼)、五百二(五百二线、五百二沙)、丹节(单节、丹积沙、丹节线、仃积线)、墨瓜线(墨瓜沙)、荷落门(恶落门、恶浪门)、六门(六门沙)、不七线(无七沙、不七沙)、染青峙(女青石、女青峙、女青石峙仔)、石盘、_上城(一卜武、上舞)、大铜锐、钢铣仔、弄鼻(龙鼻、大弄鼻)、鸟仔峙、西头乙辛(西头乙辛沙)、南乙线仔(南密线仔、南乙沙仔)、一线(若沙、禄沙)、银锅(银饼、银饼沙)、九章、贡士线(贡士沙)、高佛(高不、高杯线、高杯线仔、高杯沙仔)、奈罗角、铁线(铁沙)、奈罗沙仔、半路线(半路沙、半路)、锅盖峙、黄山马东、、马东、黄山马东峙、、奈罗下峙、西北角、浪口、乌鱼锭、五风尾等72处。可见,记载南海诸岛琼人洛名最多、最具体的,是海南岛渔民珍藏的《更路簿》。
节选自:《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考》;作者:刘南威。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5年第02期。
|